“带土移植”,本义是为了减少移栽植物幼根与根毛的损伤,使其更快适应新的土壤环境,更容易成活。应用在成果转化上,“带土移植”就是一种重要的机制创新,可以有效地把人才和技术创新体系链接起来,促进复杂技术成果的快速高效转化和持续创新。
去年以来,绵阳紧紧围绕市委人才工作部署,厚培人才沃土,不断创新政策、搭建产学研平台、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利用中国(绵阳)科技城中试服务公共平台让越来越多的“带土移植”团队在这里入驻、扎根、发展,让更多的“千里马”在创新发展的沃野上纵横驰骋。
“厚土培植”+“带土移植”
让科技企业快速破壳
走进四川五八增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五八增材),厂区内整齐摆放着一台台大型3D打印机,工作人员熟练地操作着屏幕,阵阵机械轰鸣声不绝于耳。如果没有提前了解,记者很难相信,企业早在开业前就已收获了超1000万元的订单。这背后,正是源于绵阳对人才与科技成果共生共荣之道的探索。

据了解,五八增材由某院所通过科技成果转化组建而成,依托多年在增材制造研究应用领域的基础,专注于为用户提供基于增材制造的产品设计、增材制造加工、增(减)材制造设备定制开发、增材制造软件开发和增材制造零件后处理等技术服务,以满足客户的多样化增材制造技术需求。然而,产业化初期,团队就遇到了自有资金有限、生产空间不足、市场化经验缺乏等难题。“前期也进行了多方的考察和协商,但一直没有一个完善的解决办法,导致耽误了不少的时间。”五八增材营销总监张诗曼说。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该院所的激光/电弧增减材制造技术在中试服务公共平台技术经纪人的“挖矿寻宝”中被发现,并很快提上了转化的“议事日程”。“平台帮助我们对接了各方资源,最终促使我们与安徽哈特合作成立五八增材公司,并建成中试快速成型中心,让公司实现了从技术到市场的跨越式发展。”张诗曼感激地说。
一并被列入了“转化清单”的,还有该项技术的全部9人团队。过程中,为实现人才跟着成果一起“带土移植”,为团队人员设置了3-5年的编制“保留窗口期”,解决他们对工作的“稳定性”需求。技术研发设备、专利授权、品牌许可甚至市场储备一并“移植”,实现了技术成果的集成转化,从而让这项曾深藏院所的技术迅速具备了产业化能力,市场订单纷至沓来。
“带土移植”之外,“厚土培植”,也是高成效转化的秘诀。

五八增材是由本地院所联合安徽哈特三维科技有限公司、四川中科融创科技有限公司、江苏智仁景行新材料研究院有限公司成立。后三家企业,有的作为战略投资方,注入资本;有的积极参股,埋下了材料技术攻关能力提升的伏笔;还有的则提供了专业的运营服务。这种“强强联合”,构建了“政府引导+产业协同+市场牵引+资本赋能”的多维护航体系,为成果的转化带来了更多“土壤”。预计2025年,五八增材的产值就将突破2500万元。
构建“中试+”生态体系
让科产融合快速发展
无论是“带土移植”还是“厚土培植”,事实上,五八增材的成果高效转化的新范式,只是绵阳充分运用中国(绵阳)科技城中试服务公共平台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绵阳科技城新区出台《中试十条》,从顶层设计对中试服务体系进行完善和支持。
◎探索组建1亿元中试基金、设立5000万元“先投后股”专项资金、推出全省首个中试综合保险;
◎打造既懂市场又懂技术的技术经纪人团队、深入推动“招院引所”设立新型研发机构、建成智能制造公共实训基地,给予技术和人才保障;
◎开展“朋友圈助企”行动、“机器人+”应用推广行动,以应用场景助力产品的市场开拓;
◎打造大数据产业园、AI智能制造产业园、装备制造产业园、航空电子产业园等产业载体,为成果的产业化提供“土壤”支撑。
同时,打造中国(绵阳)科技城中试服务公共平台,围绕成果转化的关键渠道、关键环节、关键要素,打造委托研发、检验检测、试制生产等为代表的“8”项技术“硬”服务和市场调研、专利布局、成果评价等为代表的“8”项科技“软”服务的特色中试服务体系。

线上搭平台、聚资源,线下全链条、全周期服务的模式,推动各类中试研发平台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当各种保障和支撑的“水到”,科技成果转化的“最后一公里”便自然“渠成”。
“中试是科技成果从实验室到产品的关键时期。中国(绵阳)科技城中试服务公共平台自2024年9月20日上线以来,已链接中试服务机构150余家,形成中试服务能力800余项,挖掘中试项目40余个,完成4个项目的落地,受到新闻联播及多家媒体关注,成功树立了中试资源共享旗帜。”绵阳科技城科技服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曾信表示。
中试是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关键环节,是促进技术迭代、工艺改进和产品创新的重要方式。下一步如何做?其实早有预想。
“目前,新区正在通过‘挖矿寻宝+中试服务+体制改革’的模式,打造‘一站式’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绵阳科技城新区科技创新局副局长李汶杭告诉记者,新区将通过加大建设创新平台,开展“挖矿寻宝”,进一步拓宽科技成果供给源头。通过完善中试服务体系,打造技术经纪人队伍,创新科技金融服务,进一步完善成果转移转化服务体系。通过构建企业培育孵化体系,优化产业集群建设,进一步强化产业承载能力。同时,在新型研发机构企业化运行、创新成果转化财政支持模式等体制机制改革上下功夫。
编辑:余凤
责任编辑:陈翠
编审:张宏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