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0日,内江市资中县水南镇安置还房项目施工现场,46岁的张兴勇戴着安全帽,弯腰仔细巡视着每一根钢筋,目光如炬,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这位皮肤黝黑的“钢筋硬汉”,用30年的坚守与奋斗,从乡间少年蜕变成“四川省劳动模范”,书写了一段平凡岗位上的不凡传奇。
破土:从“门外汉”到“钢筋通”的蜕变
1979年,张兴勇出生于资中水南镇姊妹桥村。1996年,16岁的他因家境贫寒辍学,跟着同乡北上山西,在煤矿家属楼工地开启钢筋工生涯。初入行时,他连图纸都看不懂,绑扎的钢筋间距歪七扭八,被老工长骂“笨手笨脚”。
“不服输,就只能拼命练。”他白天跟着老工人打下手,晚上躲在工棚里学习建筑构造基础知识,了解钢筋的品种、规格、性能等。为了练稳绑扎手法,他在工棚外堆起废钢筋,每天练习到深夜,掌心的血泡结茧脱落。最终,他不仅熟练地掌握了绑扎钢筋技能,还成为钢筋加工领域的一把好手。

2000年冬,北京某项目遭遇强降雪,12层楼的悬挑脚手架上,钢筋积雪结冰,绑扎难度陡增。张兴勇系着安全绳蹲在架体上,手指冻得发紫,却坚持用体温焐热扎丝,“钢丝冻脆了容易断,我就把扎丝揣在怀里,一根一根焐软了再用。”
在建筑施工一线的不懈努力和孜孜追求,张兴勇练就了一身炉火纯青的钢筋加工技术。他精通图纸,对钢筋的下料、绑扎、焊接等各道工序熟稔于心。
扎根:把“匠心”扎进每一根钢筋里
在遂宁安居区医院项目,张兴勇的钢筋加工棚挂着一块醒目的“免检区”牌子。甲方监理曾用游标卡尺随机抽检20根加工好的钢筋,发现所有切口平整度误差均小于0.5毫米,锚固长度分毫不差。“我们的钢筋运到现场,连监理都开玩笑说‘可以直接送检,省得耽误工期’。”
张兴勇的“匠心秘籍”藏在无数个细节里:为了防止钢筋锈蚀,他要求加工场地每天清扫三次,雨季必须覆盖防水布;为了提高绑扎效率,他改良绑扎钩弧度,让手腕发力更省力;最绝的是“三维定位绑扎法”——在梁柱节点施工前,他会用粉笔在模板上画出每根钢筋的走向,如同在建筑图纸上“预演”,曾让20人班组在48小时内完成常规需要3天的工作量。
2018年,内江某桥梁项目遭遇技术难题:直径1.5米的桩基钢筋笼吊装时频繁变形。张兴勇蹲在钢筋笼旁观察了3天,画出27张草图,最终设计出“F型十字支撑体系”——在主筋间焊接十字形支撑筋,形成网格状骨架,吊装损耗率从15%骤降至3%。这项工艺被写入企业技术标准,至今仍在川内多个项目应用。
拔节:从农民工到“工匠标杆”的逆袭
2014年,张兴勇迎来人生转折点。内江市建筑业协会推荐他参加全省职业技能大赛,内江市建筑业协会为张兴勇配备专门的老师,系统学习钢筋工理论知识,夯实基础。

决赛现场,他的对手多是科班出身的年轻人,但当考官喊出“开始”时,他的动作如同机器般精准:量尺寸、画标线、绑扎、焊接,整套流程一气呵成。最终,他以理论92分、实操98分的成绩,拿下全省农民工技能大赛钢筋工项目冠军。
从那以后,荣誉如潮水般涌来:“四川工匠”“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四川省劳动模范”……办公桌上,这些奖章与沾满泥浆的劳保手套、泛油的《钢筋工手册》摆在一起,形成鲜明对比。“有人说我运气好。”他眼神坚定、语气自信从容地说道,“可他们没看见,我为了练熟一个焊接手法,蹲在地上焊废了3吨钢筋。”
桑梓情深:在家乡土地播撒“工匠精神”
2014年,为照顾家人,张兴勇带着钢筋工艺经验回到内江。“外面机会再多,不如回家乡盖房子实在。”他质朴的话语里满是归乡热忱。
返乡后的张兴勇,以极致匠心投入工作。他加工的钢筋构件精度极高,成为“免检产品”,负责的工程常被同行参观学习。凭借对图纸的钻研和精准配料,他不仅大幅降低材料损耗,还创新推行流水线作业,既解决场地难题,又提升工程质量。

同年,张兴勇开启赛场征程。在内江市建筑业协会助力下,他补齐理论短板,首战全省职业技能大赛就荣获2014年度内江市建筑业技能大赛技术能手称号。此后,他一路过关斩将:2016年拿下遂宁钢筋工比赛一等奖;2019年摘得四川省农民工技能大赛桂冠,获评“四川工匠”;从“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到“中国好人”“四川省道德模范”,众多荣誉见证着他从技术骨干到行业标杆的华丽蜕变。
劳模新章:在时代浪潮中续写奋斗诗篇
5月7日,成都的表彰大会现场,张兴勇荣获“四川省劳动模范”。这个在钢筋水泥间奋战了近30年的汉子,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他坦言,“这份荣誉让我肩上的责任更重了,它不仅是对我个人的认可,更是一份沉甸甸的使命——我要带领团队为城市建设扛起更多担当,让每一栋建筑都成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精品。”
在张兴勇看来,这份荣誉不是奋斗的终点,而是全新的起点。从16岁初入工地的懵懂少年,到如今的行业标杆,岁月在他的手掌留下老茧,却从未磨平他对匠心的执着追求。
风起时,工地上的安全旗猎猎作响。张兴勇熟练地将安全帽往头上一扣,转身走进钢筋丛林。烈日下,他的身影与林立的钢架融为一体,仿佛一根历经千锤百炼的钢筋——挺直脊梁,坚韧不拔。这个从乡间走出的农民工,用30年光阴,将自己锻造成工匠精神的鲜活注脚,不仅撑起了无数高楼大厦,更在平凡岗位上,为万千追梦者撑起了一片名为“奋斗”的天空。
编辑:金艳
责任编辑:余凤
编审:喻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