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天下 发现自贡 文化 健康 教育 商圈
搜索

【自贡老街故事】五省通衢兴盐运 星星之火聚鳌头

2025-06-30 13:55 自贡网

0

分享

红色盐都(1).jpg

自贡融媒记者 郑皓匀 张翠娜 李秋玥 文/图 

在川南腹地,时光将盐晶的光泽与信仰的炽热凝结成一方独特天地——自贡市沿滩区永安镇鳌头铺老街。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华诞到来之际,记者循着盐道的千年回响,踏访这片浸润着红色信仰的热土。

青石板上深深的车辙,是千年盐道刻下的年轮;斑驳墙面上的革命宣传标语,是永不褪色的信仰印记。这里,每一块砖石都在诉说两个传奇:一个是“五省八庙”商贾云集的盐运史诗,一个是川南星火燎原的红色壮歌。走进鳌头铺,就是走进一部用盐晶与信仰写就的立体史书。
1.jpg
古韵悠长的盐道明珠 
6月28日,记者踩着青石板路走进老街,阳光透过斑驳的屋檐洒在凹凸不平的石板上。这条不过五百米的正街,曾是川南古盐道上最繁华的商埠之一。正在街边茶馆里悠闲喝茶的一位老人告诉记者:“这儿叫鳌头铺,也叫毛头铺,听说北宋时就有镇子了,还是南丝绸之路的驿站呢。”他的语调平静,却藏着对往事的熟稔与淡然,让历史的轮廓渐渐清晰。老街也像一位老者,不言不语,却藏着无数故事,以每一块砖、每一片瓦,回应着来访者的好奇。
7.jpg
漫步老街,记者仿佛能听见当年挑夫的号子声、骡马的铃铛声、商贩的吆喝声。清朝康熙年间“湖广填四川”的移民潮,为这座古镇注入了澎湃活力。盐,曾是这里的血脉。随着自流井盐业的兴盛,这里成为井宜古盐道上的重要节点。“塞不满的自流井,搬不空的鳌头铺”——这句流传已久的民谚,道出了当年商旅如织的盛况。民谚里的繁华虽已远去,但那些被脚步磨亮的石板路,仍在诉说着曾经的熙攘。记者轻抚街边老屋的木柱,想象着当年盐商在此歇脚、议价、交易的情景,仿佛能嗅到空气中飘荡的盐味与茶香。
3.jpg
“这些残存的石雕、门楣,都是当年五湖四海的人留下的痕迹。”永安镇的工作人员指着几处老建筑向记者介绍。江西的万寿宫、福建的天后宫、湖广的禹皇宫……各地移民在此修建会馆,既慰藉乡愁,也让不同的文化在此碰撞融合,虽乡音各异,却共同编织出这座小镇的文化图谱。它们像散落的历史碎片,提醒着后人:这座小镇的繁荣,正是由无数他乡人的汗水与乡愁浇筑而成。
20250530154142.jpg
省级文保单位閣乐祠是古镇保存最完好的历史建筑。这座建于1851年的湖南会馆,其名取“欢聽共乐”之意。推开大门,精美的石雕木刻扑面而来。閣乐祠的石栏上,诗词与画作相映成趣。李白的豪放、杜甫的沉郁、陆游的忧思,都被工匠以刀为笔,刻进坚硬的青石。记者轻抚这些历经百年风雨依然清晰的刻痕,仿佛能感受到当年文人雅士在此吟诗作赋的风雅。时光流逝而诗心永恒,原来,真正的文化传承,不是都在宏大的叙事中,也能存于这些细微的、被时光温柔保存的痕迹中。
IMG_3270.JPG
IMG_3279.JPG
IMG_3281.JPG
如今,那些被岁月深藏的故事,正以新的方式,继续讲述下去——当地政府将閣乐祠打造为社区记忆馆和红色文化陈列馆。当天,记者在馆内看到几位年轻人正在认真观看展板,他们的眼神里有好奇,也有敬畏。他们告诉记者:“了解家乡历史,才能更好地建设未来。”
閤乐祠一角.jpg
而今,漫步鳌头铺,就像行走在自贡文化的年轮上。这里不仅是盐道上的商贸枢纽,更是多元文化交融的活态博物馆,每一道门楣的雕花、每一条石板的凹痕都在讲述这座城市“因盐而兴,因文而久”的故事。或许,这座城市最珍贵的底蕴,便是让日常生活都浸润着文化的温度。
6.jpg
而这种文化自觉,在革命年代化作了更为炽热的家国情怀……  
红色记忆的时空隧道
1927年秋,永安镇小学的琅琅书声中,悄然播下革命的种子。教师谢鹏霄、王晓白、牟光昭和炊事员张树春,在教书育人的同时,秘密开展着反帝反封建的宣传。閣乐祠红色文化陈列馆保存的一份手写教案上,字迹依然清晰可辨,字里行间却暗藏着革命的密码。“1928年春,四人在此建立中共毛头铺支部。”采访当天,鳌头铺社区党总支书记卢德容指着墙上的旧照告诉记者。同年夏,四人又在学生群体中发展郑文、李舟、刘康加入中国共青团,建立共青团支部。
20250530154046.jpg
1933年春,叛徒的出卖让中共自贡中心县委遭受重创。毛头铺党支部虽未遭到破坏,但也同上级党组织失去了联系。“但他们没有放弃。”卢德容动情地表示,郑文、李舟、杨修林这些年轻人,辗转宜宾、乐山、重庆各地,像寻找光明一样寻找着党组织。
IMG_3268.JPG
“七七事变”的枪声,唤醒了沉睡的中国。永安抗敌话剧社于1938年上半年成立,重新接上组织关系的毛头铺支部也于同年冬天焕发新生。展墙上,保留着话剧社的大合照,演员们坚定的眼神穿透时光,依然能让人感受到那份炽热的爱国情怀。这股文艺抗战的热潮很快蔓延到周边乡镇。1939年,受永安抗敌话剧社影响,李希梅在沿滩发起成立抗敌宣传话剧社。“《三江好》《保家乡》这些剧目,就像火种一样在川南大地上传播。”卢德容轻声介绍。1940年春,中共自贡中心市委撤销中共毛头铺支部,建立中共永安区委,隶属中共自贡中心市委领导。1945年8月,重庆谈判期间,杨修林、熊仿熙先后回到永安,展开地下武装活动。1948年,杨修林等人组建川南支队地下武装,后改名蜀南纵队,继续战斗。
IMG_3324.JPG
“这些故事,我们的孩子都能娓娓道来。”卢德容自豪地说。在展厅的一角,记者看到孩子们制作的红色手抄报,稚嫩的笔迹描绘着他们心中的英雄。每逢“七一”等特殊日子,这里便会举办红色读书会、研学活动等。如今,红色文化已深深融入鳌头铺,激励着当地群众携手并肩,共同描绘家乡的美好未来。这或许正是红色文化最动人的生命力——它不仅是展墙上定格的黑白影像,也是老街坊茶余饭后的谈资,是少年研学本上稚嫩的读后感,是社区艺术团传唱的抗战歌谣。就像閤乐祠天井里那些郁郁葱葱的黄葛兰树,既有革命先辈的精神根系,又长出了香气浓郁的白兰花,在新时代的阳光下,继续投映出信仰的荫凉。
IMG_3271.JPG
和谐生态的人文画卷 
为唤醒社区记忆,凝聚居民共识,鳌头铺在文化建设的道路上持续探索创新。2024年4月19日,《鳌头铺社区文化地图》《鳌头铺社区志》《鳌头铺社区历史建筑鉴赏指引》三个文化样本正式发布。这是历时8个月,由社区、社会组织、居民与专家共同协作的智慧结晶,更是自贡市首次以社区为主体推出的文化成果。 
65697eadad0f7.jpg
其中,《鳌头铺社区文化地图》以手绘地图的形式,记录鳌头铺社区的文化元素、地理风貌和特色美食,人文风情一目了然。《鳌头铺社区志》则以社区居民口述、资料查阅、专家指导等方式,对辖区红色文化、农耕文化、盐运文化进行重点挖掘与传承。《鳌头铺社区历史建筑鉴赏指引》对辖区内的古建筑进行精细梳理,整理出“社区历史建筑(文化遗迹)名录登记表”近50份、各建筑照片70余张及建筑史事近万字。
IMG_3329.JPG
文化不止于纸页。社区还将成果“搬”进展陈馆:献技楼的文创台上,印着閤乐祠的帆布包、装着土酒的礼盒,让历史变得可触可感。街巷深处,巾帼志愿者为独居老人送去热饭,古建筑巡护队轻抚斑驳砖墙,启智读书会的孩子们在盐运故事里睁大了眼睛。“孩子们在研学中触摸历史,大人们在分享中增进感情,可以说,我们鳌头铺有底蕴更有温度。”读书会负责人余华英感慨道。
b9e536267f415bd6fb4ca84d7b201bb8.jpg
鳌头铺的故事,不仅是一座老街的前世今生,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革命精神赓续的缩影。在这里,历史从未真正远去,而是化作文化的血脉,流淌在日常生活的每个角落——盐工的扁担化作了建设者的蓝图,革命者的宣言化作了党员干部躬身实践的为民初心。当传统与现代在此交汇,当历史与未来在此对话,鳌头铺以其独特的人文肌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人,在传承中创新,在坚守中前行,共同镌刻新时代的璀璨印记。
20250530154109 拷贝.jpg

编辑:郑鑫玉

责任编辑:欧亚非

编审:吴山冠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2006-2024 WWW.ZGM.CN 自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自贡日报社 主办

地址:四川省自贡市汇川路1240号自贡报业大楼 电话:0813-8220769 8220773 邮箱:webmaster@zgm.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90016 蜀ICP备11013724号 川公网安备51030002000105号

涉本网站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电话:0813-8220769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

涉未成年人投诉举报电话:0813-8220770 电子邮箱:wcn@zgm.cn |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渠道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举报电话: 12377 | 涉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13-8220770 | 涉企举报专区

食品安全投诉举报电话:0813-2988060 电子邮箱:zgsscjgjyj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