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县的窑火,已在这片土地上燃烧了千年。从古老的手工作坊到现代化的生产车间,从藏于深巷的“土宝贝”到走向全国的健康陶,四川兆基陶业有限责任公司正以“非遗基因+工业智造”的双轮驱动,书写着荣县土陶产业的全新篇章。这一切的背后,是省级非遗传承人黄斌指尖的老手艺与兆基负责人曾嗣春脑中的工业新思路的奇妙碰撞,是千年陶泥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活”出的健康新滋味。
一场“天作之合”:非遗传承与工业思维的相遇
曾嗣春在商业领域摸爬滚打多年,敏锐的市场嗅觉让他在接触荣县文创陶产业时,一眼就看穿了其中的潜力与痛点——这里有得天独厚的陶泥资源,有代代相传的制陶技艺,却缺一个让老手艺“飞起来”的工业翅膀。而这个翅膀,他找到了最合适的“羽毛”——省级非遗“荣县土陶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黄斌。

黄斌是荣县保华镇红豆树村土陶世家的传人,15岁起便跟着父亲学艺。从粘土的甄选到泥土的揉制,从坯体的塑形到窑火的把控,父亲的严苛要求让他挨了不少教训,却也因此练就了一身过硬本领,掌握了不外传的家传“密招”。多年来,黄斌守着老窑口,指尖捏出的茶具、酒具、餐具兼具实用与艺术之美:他做的土陶茶杯,泡茶三天三夜仍能保持原有的清香;他烧制的菜坛,腌出的泡菜脆嫩爽口。这些带着“荣县印记”的作品,多次在省、市非遗展示展销中亮相,还随荣县土陶协会走到广州、江苏等地,让更多人见识到荣县土陶的魅力。
“荣县陶泥是块好料,在特殊性能开发及场景应用都还很原始、传统手作产量太低,好东西总藏在深巷里。”曾嗣春找到黄斌时,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咱们给老手艺配上工业的翅膀,让荣县陶泥走出荣县,走进更多人家。”两人一拍即合,2024年8月5日,四川兆基陶业有限责任公司在荣县正式揭牌,一场“非遗+工业”的创新实践就此拉开序幕。

曾嗣春负责“闯市场、搞工业”,凭借多年积累的商业资源和经验,他带着团队马不停蹄地奔赴全国陶瓷产业重镇:从福建德化的工艺陶瓷基地到广东潮州的日用瓷集群,从山东淄博的陶瓷产业园到河北唐山的工业化生产高地。一路考察,他们不仅摸清了文创陶工业化的成熟路径,更锁定了唐山一家技术领先的设备企业,砸下300多万元买回陶泥精炼系统、压坯成型系统、烘干干燥系统、智能烧制系统等全套“钢铁伙计”,为文创陶的批量化生产搭建起坚实的中试生产线硬件基础。
而黄斌则守着老本行,把祖辈传下来的“看泥成色、观火辨温”的绝活一点点教给机器和年轻人。他带着徒弟在车间演示传统揉泥手法,强调“这土得像揉面团似的醒够时辰”;他趴在窑炉边观察火焰颜色,告诉技术员“老窑的火气是‘活’的,机器得学着‘模仿’这种灵动”。在他的指导下,古老的技艺开始与现代设备“对话”,为工业化生产注入了独特的“非遗基因”。
百日攻坚:破解陶泥密码,烧出“健康瓷”
设备到位的那天,团队信心满满,按照全国陶行业成熟的陶泥配方开始试烧。可结果却给了大家一记重击:窑火明明旺得很,烧出来的杯子不是裂个缝,就是歪歪扭扭,根本拿不出手。“连续四个月,窑里出来的全是废品。”曾嗣春至今记得那段难熬的日子,“看着一堆堆碎陶片,心里真不是滋味。”

就在大家一筹莫展时,黄斌用舌尖舔尝陶泥,若有所思。他又走到废弃的陶器堆前,捻起一块碎陶片反复搓揉,忽然说:“问题不在机器,在这土。荣县陶泥性子烈,得顺着它来。”原来,荣县陶泥因独特的地质成因,含有特殊的矿物成分,其可塑性、收缩率、耐火度等特性都与其他产区的陶泥大不相同,行业的成熟配方在这里根本“水土不服”。
找到了症结,团队立刻调转方向,决定为荣县陶泥“量身定制”生产方案。接下来的日子,兆基的车间成了“不夜城”:黄斌带着徒弟一遍遍演示传统揉泥、拉坯的手法,讲解荣县陶泥“吃水”“透气”的特性;曾嗣春则和技术员们捧着《陶瓷工艺学》《陶瓷导论》《特种陶瓷工艺学》《先进陶瓷工艺学》啃到凌晨,对着化验单调整配方,在实验室里测试不同添加剂的效果。

他们试过往泥里加草木灰,用古法中和陶泥的“烈性”;也试过调整窑炉的温度曲线,让机器学着“模仿”老窑的火气变化。实验记录本堆了半人高,每一页都记满了配方比例、烧制温度和失败原因。终于,在第300多个日夜的坚守后,第一窑光洁如玉的无釉陶杯整齐地从窑炉里出来——摸上去温润如玉,敲一下,声脆如磬,完美展现了荣县陶泥的独特质感。
这份坚持换来了惊喜:经复旦大学权威机构检测,这批无釉陶制品完全不含化学釉料,抗菌指标直指世界顶水准、无重金属检出、透氧率指标维持均衡、吸水率比行业标准低一半,有益人体健康在钾、镁、锌、铁元素保持缓释状态,硬度达到玉化程度,是实打实的“健康陶”。当检测报告送到中国陶瓷工业协会时,专家们对其在健康陶瓷领域的创新赞不绝口,当即邀请兆基团队参与制定全国健康陶瓷标准。“祖辈烧了一辈子陶,哪想过咱荣县土能成‘国标’?”黄斌捏着刚出炉的茶杯,指腹蹭过细腻的陶面,眼里闪着光。
政企同心:帮扶之力点亮产业升级路
谈及一路走来的艰辛与收获,曾嗣春总不忘提及当地政府部门的鼎力支持:“兆基能走到今天,离不开县科协、商务局、科经局的‘及时雨’。”他感慨道,项目初期,县科协主动对接高校专家资源,帮团队牵线四川轻化工大学的材料学院邓建国博士团队,为陶泥成分分析和配方优化提供了专业支撑;商务局则在市场拓展上出谋划策,不仅推荐企业参加各类文创展会,还帮忙对接经销商资源,让产品在试产阶段就积累了第一批“粉丝”;科经局更是在政策解读、技术改造补贴等方面全程跟进,为企业减轻了不少压力。“他们不是‘旁观者’,更像‘同行者’,从技术到市场,从政策到资源,全方位帮我们解决难题,这份支持是兆基前行的重要动力。”
三年蓝图:从“试产”到“标杆”,让千年陶泥焕发新生
如今,兆基陶业的生产线已进入小批量试产阶段。在自动化生产线上,经过精炼的荣县陶泥被精准压制成型,经烘干、烧制后,变成造型雅致的茶杯、成套的茶具、精美的餐具和质感独特的酒瓶。这些产品既保留了黄斌设计的传统纹样,带着手工的温度,又有着工业化生产的精致与统一,即将走向市场。


曾嗣春为兆基陶业规划了清晰的三年蓝图:首年完成原材料与应用场景的精准匹配,这一目标已稳稳达成;2025至2026年,将全力推进品牌建设,通过参加国内外陶瓷展会、举办文化交流活动,让“荣县健康陶”走进千家万户、借着中华文化复兴的东风走向世界、走向星辰大海;2026至2027年,剑指5亿元产值,持续拓展产品线,深化线上线下销售渠道,让这份融合了非遗技艺与现代工业的成果,真正成为带动地方特色产业的新引擎。

在黄斌的工作室里,年轻的学徒们正跟着他学习传统拉坯手法,旁边的自动化生产线则在高效运转,传统与现代在这里无缝衔接。“这不只是烧陶,是让千年手艺活起来。”曾嗣春望着车间里转动的机器,黄斌正教工人怎么在压坯时留一道“手工捏痕”,让每一件工业品都带着非遗的印记。

荣县的窑火还在燃烧,只是这簇火里,烧出了新的希望。老窑火遇上新引擎,荣县陶泥终于跳出了“小众非遗”的圈子,正带着健康的温度,从深山走向千家万户,书写着传统技艺现代化转型的崭新篇章,也为非遗传承与工业创新的融合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荣县样本”。(徐振宇)
编辑:陈翠
责任编辑:余凤
编审:吴山冠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