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三点,暴雨如注。龙潭镇应急管理和消防工作办公室工作人员严帅被密集的雨点惊醒。手机屏幕亮起,最新预警信息闪烁。他没有犹豫,一把拉起值班同事,冲进浓重的夜色中。

“快!低洼店铺要进水了!”巡至老街,严帅和同事的心揪紧了。积水已逼近临街店铺门槛,排污口开始倒灌。他们兵分两路,一人抄起铁锹帮店主奋力铲水,另一个人迅速联系管网工人打开泄洪闸门。铁闸在暴雨中嘎吱升起,积水迅速退去,一场危机被及时化解。这样与风雨赛跑的夜晚,对严帅来说早已是常态。“风大了睡不好,雨大了睡不着”,他笑着自嘲这是应急人的“职业病”。

从“门外汉”到“活地图”:双脚丈量出的安全防线
时间回溯到2022年8月。刚大学毕业的严帅响应“到西部去、到基层去”的号召,以西部计划志愿者的身份踏上龙潭镇的土地。现实给他浇了盆冷水:村名路线不熟,干部对不上号,应急工作千头万绪。
这个倔强的年轻人找到了最“笨”也最有效的办法——用脚丈量。他主动请缨参与每一次下村巡查宣传。烈日下,他与村干部碰面,与群众攀谈;风雨中,他熟悉每一条田埂、每一处隐患点。短短数月,他从“三不知”的“门外汉”变成了全镇村社的“活地图”。“巡查宣传就是我的‘入职培训’。”严帅说。这为日后精准处置60余起应急事件、实现“零伤亡、少损失”打下了最坚实的根基。

“黑娃”与“烫坏的鞋”:烈焰中淬炼担当
森林防火期是严峻的考验。巡查时,严帅与火红烈日对峙,皮肤很快晒成了村民口中的“黑娃”。宣传中,他常遭遇不解:“祖祖辈辈都烧草皮灰”“上坟哪能不烧纸?”他硬着头皮,一遍遍耐心解释,厚着脸皮劝阻违规用火。
火情就是命令。在火情处理中,这个平时“多走几步都喘”的年轻人总能爆发出惊人速度与体力,与烈火展开殊死搏斗。2022年以来,他参与处置火情60余起,鞋子烫坏了七八双。当被问及是否害怕,他眼神坚定:“宁听骂声,不听哭声。安全底线,寸步不让!”

“云端”赋能:“小创新”撬动“大治理”
严帅深知,守护安全不仅靠汗水,更需智慧。他积极探索基层治理新路径,助力打造数字乡村平台,为如何抓好基层社会治理下足了功夫和苦力气。从精准统计灾情为2000余名受灾群众申领32万余元救助金,到推动建立全区首个综合治理指挥调度中心,他全力贡献“金点子”。
如今在龙潭镇,“云端”治理已成现实。指挥中心集纳风险预警、应急处突、纠纷调处等功能于一体,大量人力物力得以释放。这个“智慧大脑”入选四川省数字乡村建设优秀案例,为基层治理插上科技翅膀。

歌声与陪伴:扎根泥土的青春温度
严帅的青春,不仅有硬核守护,更有脉脉温情。他是河岸捡垃圾的“小能手”,是创文活动的“壮劳力”;他是留守儿童口中的“大朋友”,用155小时的志愿服务温暖童心;他是独居老人门前板凳上的倾听者,一句“严娃子来了”饱含信赖;他更是本土文化的传播者,参与创作《龙潭》等歌曲,用动人旋律唱响乡村新貌。
服务期满后,严帅选择留下,从志愿者成长为正式干部。身份在变,守护的初心从未动摇。暴雨夜抢险归来,他擦干脸上的雨水,话语朴实如脚下的土地:“既要埋头干事,也要抬头看路,还要接住‘地气’。我的目标,就是成为乡亲们最牢固的‘应急避难所’。”
在不久前揭晓的“四川省优秀共青团员”获奖名单中,严帅的名字格外引人注目。这位年仅24岁的基层应急干部,用两年多的时间,从一名初出茅庐的西部计划志愿者,成长为守护一方平安的“应急先锋”,更将自己的名字刻在了这份荣誉榜单上。
在龙潭镇的田野巷陌,严帅以青春为笔,汗水为墨,“四川省优秀共青团员”为这份滚烫的答卷添上了最闪耀的注脚。这答卷,铺展在每一次化险为夷的现场,浸润在每一份化忧解难的牵挂,更深深烙印在西部基层广袤而充满希望的大地上。(刘庆)
编辑:金艳
责任编辑:余凤
编审:吴山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