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盛夏,福善镇大峡口村的一处果园里,单果半斤重的黄金奈李以20 - 30元/斤的价格热销,果农陈隆学仅凭1000余斤年产量便增收近3万元。这个曾因股骨头坏死陷入困境的农民,如今靠着政府扶持的特色果树种植,不仅实现增收,更带动留守妇女家门口就业。其背后,是福善镇以“生态水果经济”破题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通过政策引导、技术赋能与订单农业,将小水果做成大产业。

“这果子金贵着呢,从栽苗到挂果稳当,我可是等了三年呢。”今年60岁的陈隆学是村里的普通农户,靠种地为生,而天不遂人愿,多年前他便因股骨头坏死而陷入生活的低谷。
因为股骨头坏死让他彻底没法干重活,家里的日子一度按下“暂停键”。而转机出现在镇政府的政策扶持里。当时,镇里正摸排各村特色产业潜力,得知陈隆学的困境后,农技人员带着黄金奈李的种植资料找上了门:“这品种适合咱们这儿的土壤,不用费重体力,好好管护准能成。”
靠着政策补贴,陈隆学尝试买下了第一批黄金奈李树苗。可种果树从不是“栽下去就完事儿”的事:幼苗怕冻,他冬天裹着棉袄在果园搭防风障;花期遇雨,他撑着伞蹲在树下疏花保果;不懂修剪技术,就抱着农技手册啃,跟着镇里的技术员在果园里练。“头两年挂的果要么个头小,要么味道偏酸,我急得睡不着,”陈隆学笑了笑,“第三年终于摸着门道,果子一摘下来,咬一口又甜又润,我知道——成了!”
如今,陈隆学的果园里,黄金奈李成了名副其实的“巨无霸”:单果普遍重半斤以上,最大的能赶上小拳头;咬开一口,果肉细腻无渣,甜度比普通李子高出不少。虽然一千余斤的年产量不算惊人,可20到30元一斤的售价,让这片果园成了“增收园”——去年光卖李子,就给陈隆学带来了近三万元的收入。

更让他踏实的是,黄金奈李根本不愁卖。“今年五月就有云南、贵州的客商打电话来,开口就问‘今年能留多少货’。”陈隆学翻出手机里的订单记录,眼里亮闪闪的,“去年更热闹,客商亲自来果园看货,尝完当场就定了,一千多斤三天就全发完了,连个小果都没剩下。”订单农业的“先手棋”,让“养在深闺”的黄金奈李早早找到了“好婆家”。
这份“甜蜜”的背后,是陈隆学始终没松过的“生态弦”。“从开花到结果,我从没碰过化学药剂,除草靠人工,施肥用的是自家堆的有机肥。”他指着果树上的袋子解释,五月给幼果套袋也是生态管护的一步——既能防虫害,又能让果实均匀受光,还能避免鸟啄,“套了袋的果子,果皮又光又嫩,客商就爱这品相。”
而套袋的活儿,还成了村里留守妇女的“家门口活计”。每年五月,陈隆学的果园里总围着七八个村民,大家坐在小板凳上,麻利地给幼果套袋、系绳,一天下来能挣百十来块。“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还不耽误接娃做饭,多亏了陈大哥这果园。”村民王大姐一边套袋一边笑,手里的动作不停。

果子甜,日子更甜。从困境中的农户到特色果园的主人,陈隆学的故事是福善镇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如今的大峡口村,跟着陈隆学种黄金奈李的村民多了起来,镇里还帮着联系了电商平台,打算让这“黄金果”走得更远。枝头的奈李又熟了,陈隆学站在果园里,望着远处的山,笑得像这果子一样甜——乡村振兴的新“李”程上,正有越来越多的甜蜜故事在发生。(刘瑞)
编辑:冯方湲
责任编辑:金艳
编审:吴山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