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荣县人大常委会始终把推动基层人大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核心任务,指导镇(街道)人大锚定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 的履职方向,将民生实事办理作为检验民主实践成效的重要标尺。荣县留佳镇人大紧扣群众 “出行难” 这一急难愁盼,以 “听民声、聚民力、强监督” 为抓手,将花红村 3 组泥泞路打造成贯通民生与产业的 “民心路”,生动诠释了基层人大在全过程人民民主中的使命担当,为全县镇(街道)人大履职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实践样本。

听民声:锚定痛点筑根基,让民主实践 “贴紧民心”
“代表脚下有泥土,民意收集才够实。” 留佳镇人大始终把代表密切联系群众作为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 “第一环节”。在县人大常委会 “我为群众办实事 —— 人大代表在行动” 的号召下,镇人大建立 “常态化走访 + 定点接待 + 民情速办” 工作机制,推动镇域内人大代表沉到田间地头、走进院坝农户,把履职触角延伸到民生需求最前沿。
镇人大代表杨洋、郭华英在日常走访中,敏锐捕捉到花红村 3 组道路的 “梗阻” 问题:这条承载 120 余名村民出行、串联全村柑橘产业的道路,长期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既困住了群众的 “脚下路”,更卡住了产业增收的 “致富路”。代表余林先第一时间梳理汇总群众诉求,形成高质量代表建议,通过镇人大 “民情直通车” 机制快速反馈至镇政府,推动问题在 “民呼我应” 中实现精准定位,为后续工作奠定坚实民意基础。
这是荣县人大常委会推动镇(街道)人大将 “民主选举” 的代表优势,转化为 “民主决策” 前期调研优势的生动体现,让民生工程从起步就锚定群众真实需求。
聚民力:协同共治破难题,让民主协商 “凝聚民心”
民生工程落地,资金保障是关键。面对道路硬化项目的预算缺口,留佳镇人大创新基层民主协商形式,打破 “政府单打独斗” 的传统模式,构建起 “代表牵头、村委主导、群众主体、政府支持” 的多元协同格局,将民主协商贯穿资金筹集全过程。
一方面,代表杨洋主动担当 “政策联络员”,联合村 “两委” 通过镇人大向镇政府专题汇报,成功争取 “一事一议” 财政奖补资金 20 万元,为项目 “破题”;另一方面,针对剩余缺口,代表张军奇牵头召开 “院坝议事会”,将筹资标准、受益范围、资金监管细则等核心事项交由群众 “集体说了算”。通过充分讨论、民主表决,最终形成全体农户认可的筹资方案,仅一周时间,10 万元自筹资金便足额到位。
这一过程中,群众从 “旁观者” 变为 “参与者”,在民主协商中真切感受到 “我的事情我做主” 的主人翁地位,彰显了全过程人民民主 “民主协商、民主管理” 的实践活力。
强监督:全程护航保实效,让民主监督 “温暖民心”
“民生工程既要‘建得好’,更要‘管得严’,监督必须跟到底。” 留佳镇人大严格落实县人大常委会 “全过程监督民生实事” 的工作要求,将监督贯穿道路硬化项目立项、筹资、施工、验收全链条:组建由人大代表、村民代表、老党员组成的监督小组,采取 “嵌入式” 监督模式,紧盯材料进场、混凝土配比、施工工艺等关键环节,发现问题当场提出、限期整改,确保 950 米长、3.5 米宽、18 厘米厚的路面完全符合设计标准。
在资金监管上,监督小组全程跟踪资金使用,通过精细化核算节约预算 1 万余元;针对结余资金,再次召开群众议事会,民主决定用于购置 23 盏太阳能路灯 —— 让 “民心路” 不仅通了 “白天”,更亮了 “夜晚”。
留佳镇人大 “监督 + 服务” 的闭环模式,既守住了工程质量的 “底线”,更延伸了民生福祉的 “半径”,让民主监督真正成为守护群众利益的 “安全阀”。
从 “泥泞路” 到 “民心路”,留佳镇人大的实践是荣县人大常委会推动全过程人民民主在基层走深走实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荣县各级人大始终以 “民” 为核心,将代表履职与民生实事紧密结合,在听民声中察民情、在聚民力中解民忧、在强监督中惠民生,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民生工程、每一次民主实践中,都能感受到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温度与力量,为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注入了坚实的人大动能。(徐振宇 高怀得)
编辑:冯方湲
责任编辑:金艳
编审:吴山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