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天下 发现自贡 文化 健康 教育 商圈
搜索

【乡村行 看振兴】荣县牛皮洞村:“三魂” 铸文化 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2025-09-15 11:09 荣县融媒体中心

0

分享

“这里曾经有犀牛呢!白天像块石头,晚上就出来吃竹子。后来竹子被砍了,它饿极了也不碰庄稼,最后宁愿饿死……” 在荣县新桥镇牛皮洞村一组村民家中,李大爷正给孙子讲述 “牛皮洞” 的由来 —— 人们为纪念犀牛的奉献精神,最初称此地为 “牛陪洞”,后经口口相传,便成了如今的“牛皮洞”。

油菜花节

岁月流转,这份刻在地名里的奉献精神,并未随时间褪色,反而在牛皮洞村的发展历程中,与奋斗、创新交融共生,汇聚成推动乡村振兴的蓬勃力量。这种文化的演进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在村庄发展的实践中,逐步焕发出新的时代内涵。

曾经的牛皮洞村,也曾陷入发展的迷茫。“以前守着越溪河的好山好水,却不知道该往哪走、该怎么干。” 村党组织书记潘霞的话,道出了村庄曾经的困境。但牛皮洞村人骨子里藏着不服输的韧劲,决心靠奋斗打破僵局。村两委率先沉下身子谋出路:流转 200 余亩土地,与成都农科院合作打造粮油示范园,摸索出 “小春栽油菜、大春种水稻” 的轮作模式,预计带动村民人均年收入增长 2000 元;种下 3000 余亩核桃、600 余亩枇杷,让荒山变 “金山”;硬化近 30 公里村组道路,打通产业发展 “毛细血管”…… 从 “守着资源发愁” 到 “盯着产业实干”,奋斗精神让村庄摆脱了 “一盘散沙” 的局面,2024 年各项工作跃居全镇前列,还获评县先进基层党组织。

越溪半岛

破解发展难题,光有奋斗不够,还得靠创新破局。牛皮洞村深知传统单一的种植模式难以为继,便将 “创新” 思维贯穿于治理与产业发展的全过程。产业上,村两委跳出 “种地卖粮” 的局限,探索 “农文旅融合” 新路径:依托越溪河天然椭圆半岛与牛皮洞大桥下的石板河景观,打造夏日避暑打卡地,让山水资源变成 “流量密码”;规划建设融入川南民居风格的美食小院,食材均取自本地田间与粮油示范园,确保游客尝到 “从地头到餐桌” 的新鲜风味;今年还举办首届五彩油菜花节,推出游船赏花、农味体验等系列活动,仅几天就吸引游客近万人,实现综合营收 12 万元,村集体经济也增收近 2 万元。治理中,针对过去 “人情保”“关系保” 引发的村民信任危机,村两委创新采用无记名投票方式确定惠民政策享受对象,让每个村民都有话语权,用公平赢得民心。这些创新举措,让牛皮洞村的发展既有 “乡土烟火气”,又添 “新鲜活力感”。

而贯穿始终的,仍是那份传承已久的奉献精神。从犀牛 “宁饿死不损庄稼”,到如今村干部 “把村民事当自家事”,奉献早已融入牛皮洞村的血脉。潘霞常说:“基层工作没有捷径,得站在村民角度换位思考。” 村两委干部带头加班加点推进项目,党员主动参与道路修建、产业管护,村民们也纷纷以实际行动支持村庄发展 —— 有人主动流转土地,有人报名参与旅游服务,有人为产业发展建言献策,“人人为村庄” 的氛围愈发浓厚。

越溪大桥

如今走进牛皮洞村,常能看到村民主动向村干部询问柑橘、水稻种植政策,眼里满是对增收的期待;入户走访时,村民会早早把花生、瓜子塞到干部手里,透着朴实的信赖;规划民宿与农产品展销区时,不少村民踊跃报名务工或自主经营,盼着共享发展红利。这份 “干部带头干、村民跟着上” 的奉献与团结,让村庄不仅收获了物质财富,更凝聚了人心力量。

夕阳西下,越溪河水依旧潺潺流过那片传说中的河滩。虽然犀牛的身影早已消失在时光长河中,但它所象征的奉献精神,已与奋斗、创新一道,融入牛皮洞村的血脉,成为推动村庄不断向前的不竭动力。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传统文化正焕发新的生机,书写着乡村振兴的崭新篇章。(李健学 唐斯琴)

编辑:冯方湲

责任编辑:金艳

编审:吴山冠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2006-2024 WWW.ZGM.CN 自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自贡日报社 主办

地址:四川省自贡市汇川路1240号自贡报业大楼 电话:0813-8220769 8220773 邮箱:webmaster@zgm.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90016 蜀ICP备11013724号 川公网安备51030002000105号

涉本网站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电话:0813-8220769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

涉未成年人投诉举报电话:0813-8220770 电子邮箱:wcn@zgm.cn |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渠道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举报电话: 12377 | 涉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13-8220770 | 涉企举报专区

食品安全投诉举报电话:0813-2988060 电子邮箱:zgsscjgjyj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