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老式收音机或许让老人不那么孤独
21日,明媚的阳光洒落一地,难得的冬阳把盐都晒得暖暖的。
富台山社区,人们在忙着晒香肠腊肉,阳光照射下,散发着诱人的光泽,让人有些嘴馋,年味越来越浓了。
罗明芳的家大门紧闭,屋里一片漆黑。她一个人在家听收音机,打发无聊的日子。快中午了,她翻了半天,才找出一点米,这还是去年10月好心人送来的。
她说自己一个人,寒酸惯了,已记不清多长时间没闻到肉香了。吃好吃坏都不重要,只想有一天能用上天然气,烧蜂窝煤能把人呛得眼泪直流。
茶水是早饭 薄毛线就是外套
罗明芳今年78岁,老伴去世多年,膝下无子女,一个人独居在富台山社区6组1楼8号。
沿着石头梯子左拐右拐,再经过一条漆黑的过道,就是她的家。这是一栋70年代修建的老房,外墙早已破败不堪。
“罗大婆,在家吗?”社区工作人员轻拍着大门喊道。
“来喽。”罗明芳踉跄着开了门。
虽有冬阳,但天气依然寒冷,此时,她衣着单薄,一件薄毛线外套,外加一件小背心。屋里一片漆黑,罗明芳摸索着将灯打开。环顾四周,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两间不大的屋子堆得满满当当、凌乱不堪,两个人在一起转身都难。
“你们吃饭没得哦?我刚吃了早饭。”她指着桌子上的茶杯说道。“早饭”其实就是一杯茶叶水。
桌子上,有一台老式收音机。“这些年,我全靠它过日子。”罗明芳将收音机小心翼翼抱在怀里,生怕摔在地上坏了。她枯柴般的双手长满了冻疮,记者摸了一下她的手,冰凉。问她怎么不多穿点衣服时,罗明芳有点尴尬地说:“当铺盖去了。”
一件满是小洞的褐色毛衣铺在床上,“这是以前花了100多元买的,一直舍不得穿。结果被虫咬了好多洞洞。”罗明芳觉得很可惜,现在不能穿了,又不肯扔掉,只有当铺盖盖了。床上仅有一床薄薄的被子,下面垫了一张床单和破旧的棉絮。
家里很冷清 只盼有人说说话
罗明芳每月仅靠低保生活,非常拮据。
她每天只吃两顿饭,上午10点过吃一顿,下午4点过再吃一顿,早上就靠喝茶水充饥。一年到头都难得买点小菜,吃肉的次数更是掰着指头都数得出来。有时,邻居送一点小菜,她就放到锅里掺点水和盐煮着凑合吃。
罗明芳很俭省,平时几乎不点灯,只有迫不得已才开。每天晚上四五点就早早吃晚饭了。如果有事耽搁了吃晚饭的时间,为节约电费,她就一个人端根凳子在过道里吃。虽然有灯,但暗得很。
志愿者来到老人家里为婆婆做饭吃
“包包头就只有那么一点钱,物价又贵,不敢乱用,只得算着来。”罗明芳一脸无奈,岁数大了,身体也不太好,身患胃病、气管炎、胆囊结石,光是每个月买药就要花好几十块。“我又不愿意向别人借钱,这张老脸丢不起,包里有多少就用多少”。
“老伴走的时候,很不放心我。怕我一个人孤苦伶仃,过起难受。”提起老伴,罗明芳布满皱纹的脸上滑下泪来。“我倒希望先走的是自己,免得一个人生活起痛苦。”
罗明芳说,每天她都在掰着手指头过日子。一年到头,屋头都没有一个人,冷冷清清的。所以,自己没事的时候,总喜欢出去走走转转,可以见见其他人,说说话。
婆婆很善良 想请记者吃顿饭
临近中午,罗明芳正在为午饭发愁,4名灵犀义工提着水果、面包、蔬菜、肉等物品走进了她的家。
义工用开水调了一杯芝麻糊递给罗明芳。“我已经吃了早饭,你们没有吃,快喝。”她找了个借口,把芝麻糊递给记者。在记者的再三推辞下,罗明芳才就着眼泪将芝麻糊喝了下去。
义工冯佳富尝试着烧起蜂窝煤,刺鼻的味道呛得大家眼泪直流。罗明芳赶紧帮忙,“周围的人都烧上了天然气,我也希望有一天能用上,但没有钱。”
社区书记、主任宋纯木说,罗明芳每个月仅有300余元的低保,拿到钱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买蜂窝煤,光这一项支出就要花100多元,几乎用去了低保的三分之一。其实算下来,比用天然气更贵,要是能给她解决天然气就好了。
厨房的菜板上已布满灰尘,菜刀也用一个塑胶袋装好放在角落,可见她几乎没动过。灵犀义工知道罗明芳的情况后,每半个月去一次她家,为她做饭菜,改善伙食。“我们第一次去的时候,婆婆仅有一双筷子,盘子都是给邻居借的。”
临走时,罗明芳想让记者留下来一起吃午饭,赶紧从床下拉出来一个大箱子,里面装了几个碗。“别个送的,都是新的,还没有用过。”当记者执意要离开时,她一脸不悦,并站在过道门口目送记者离去,“下次一定要留下来吃饭哦”。(实习生 邹碧颖 记者 卜一珊 摄影 周航宇)
编辑:舒旭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