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侯宫的雕刻
桓侯宫的雕刻
桓侯宫的雕刻
桓侯宫的雕刻
桓侯宫
门前石狮
桓侯宫的雕刻
桓侯宫的雕刻
说到自贡的“庙”,市民们或许首先会想到位于自流井区的王爷庙和桓侯宫(张爷庙)。前者因依山傍水的有利地势显得蔚为壮观,成为盐都人心中的城市地标之一;后者地处中华路路口,因藏于背街,依坡而建,显得不是那么显赫。其实,桓侯宫的雕刻水平和技巧在某些地方甚至超越了闻名全国的西秦会馆,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今年5月,桓侯宫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是我市10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隐于闹市的幽静建筑
很少有人知道,位于自流井区中华路路口的桓侯宫拥有“国保”单位的头衔。对于这条街上的居民来说,它更像一个邻居、一位颇具性格的老者,坐在路口,看着熙来攘往的人群,见证着历史的更迭。
集祠庙、戏曲表演场所、会馆建筑为一体的桓侯宫,又叫张爷庙。虽然建于路口,却因地处一个小斜坡上,使得游人进入其间必须登坡仰视,加之大门板上线刻的张飞像,怒发横眉,雄姿英发,令人肃然起敬。
桓侯宫门楼为单坡式山门建筑,其徒然壁立的山门,被飞檐比翼的三重檐屋顶和歇山式弧型风火墙赋予了动感,门上的浮雕和彩绘显得栩栩如生。在屋檐下居中的门匾上有“桓侯宫”的字样,大门两边的石匾上刻有一副对联“大义识君臣想当年北战东征单心克践桃园誓;功丰崇庙祀看今日风微人住寿世还留刁斗铭”。
记者拾级而上,凝重的古老宅院映入眼帘,满院的大树似乎要将人拥抱。身临幽深佳境,四周一片空灵、明净,一种超乎自然的天籁之韵仿佛连周围的空气也感染了。桓侯宫内环抱的全木楼阁古朴雅致,将繁华喧嚣的闹市隔离开来。
建筑中庭是典型的四川茶馆摆设,在林荫下摆放着竹椅方桌,古朴而简洁,清一色的盖碗茶,感觉别致而亲切。
在门厅之上为戏楼,从天井拾级而上便是正殿,正殿为五开间抬梁式木结构建筑,其前半部分为观戏赏景的看台,后面是当年供奉张飞神位的地方,而今虽无神像肃立,但仍显得有几分神秘、几分肃穆。
这是一座封闭式环状建筑,山门、正殿、戏楼、钟楼、鼓楼、月台六个部分将其围成一个四合院。桓侯宫的建筑面积只有1300多平方米,建筑师在如此小的空间里安排了那么多的单体建筑,并且没有拥凑、繁琐之感,的确显示了高度的聪明才智和建筑技巧。
桓侯宫的戏台、钟楼鼓阁均造成歇山卷棚式屋顶,这种屋顶式样,过去在民间使用很少,特别是在自贡这样位于川南的地区,因此显得独具风采,气度不凡。
屠沽行帮的精神家园
许多人以为桓侯宫和我市大多数会馆建筑一样,是财力雄厚的自贡盐商的杰作,殊不知它却是清代生活在盐都社会底层的屠宰工人集资,为纪念张飞所建的屠沽行业祭祀会馆。
涉及民生大计的井盐、终日劳苦的役牛、祭祀拜神的会馆、忠肝义胆的张飞,看似没有直接的关系,然而这几条线索交织在一起,却在自贡的盐业历史上构筑了一道亮丽的风景。自贡盐业的生产曾与牛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盐场役牛的数量常年保持在3万头左右,盐业鼎盛时期达10万头。盐场每年需要宰杀的老弱病牛多达数千头之多,大大刺激了屠宰业的快速发展,从而造就了屠沽帮,这一行帮曾一度声势浩大。屠夫出身的张飞是三国名将,他死后,蜀汉政权就在四川立庙祭祀,而民间自发修筑的专祠也在各地陆续出现。到明清时期,祭拜张飞的祠庙遍及全国,在这个背景下,壮大起来的盐都屠沽帮为纪念张飞的“忠肝义胆”,于是集资修建桓侯宫。
自贡桓侯宫《重建桓侯宫碑序》记载了这段真实的历史:清乾隆年间,当地屠沽帮为纪念张飞,祭俸其为行业始祖,遂“募众醵金,创建桓侯庙。凡正殿及东西两廊、戏台、山门,并供神器,无不周备而肃观瞻”。咸丰十年(1860年)正月,农民起义军李永和部奔袭自流井,桓侯宫殿宇俱成灰烬。同治四年(1865年),帮会集资重修之时因资金短缺而被迫停工。1872年,经禹国安等人发起,屠宰同行商议,“以每宰猪一只,照行规抽钱二百文,再行鸠工庀材,大兴土木”。至1875年秋,楼阁戏台全部落成,演戏酬神,会客迎宾,成为当地屠沽行帮人士通声息、迎神麻、维护生计、调解劳务纠纷所需的行帮会馆,也是开市、拜师、宴庆、开张时演剧庆贺的活动中心。
张飞作为三国时期一介武夫,何以得享昔日盐都屠沽行帮如此广泛而长久的庙祀?
俗传张飞初为屠夫,有着与平民大体相同的出身,与刘备、关羽桃园结义质朴真实,其“义气”情结与盐都劳苦的屠沽行业工人的生活十分接近,极具亲切感;张飞戎马一生,其忠义孝悌之性情得到了社会底层民众的钦佩并引起共鸣;他死后又身首异处,给世人以飘零之感,极易引起过着不安定生活的人们的同情。
由于民间传说、祭祀、信仰和崇尚的合力作用,张飞的形象能文能武,粗中有细,唐宋以后更被神化。张飞不仅在历朝历代受到统治者的青睐,其大仁大义、威猛刚强的个性深入人心,成为民间世代受人尊崇的英雄人物。
所谓“百工技艺各祠一神为祖”,求神护庙的行为是当时下层人士生存和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如此一来,盐都屠沽行帮便自愿募捐建庙并每年如期举行消灾祈福活动,踊跃祭拜。
兴建和维护张飞祠庙,正是在这样的思想理念和时代风潮的综合作用下得以实施的,桓候宫俨然成了当时人们不可或缺的精神家园。
数量众多的雕刻精品
桓侯宫作为古代盐场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除了对于研究盐业手工业的近代化转变、会馆的演变、帮会的发展等具有重要科学价值外,其建筑雕梁画栋,于宏阔壮美间展现惊人的细节,显示出极高的艺术价值。
桓侯宫的楼、栏、柱凡所用木质材料皆有精美雕工,做工精细,花草人物各种造型千姿百态。在桓侯宫的木雕中又以人物最多最为独特,咫尺之地,方寸之间,各色人物齐聚,栩栩如生。
由于桓侯宫是屠沽行帮修建的会馆,其建筑中含有大量反映行业特征的雕刻,特别是在其栏板木雕中出现了杀猪、宰牛、烹狗的生动画面,工艺精湛,风格张扬,这在庙宇会馆建筑中非常罕见,为后人留存了极为珍贵的描绘古代社会底层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艺术品。
桓侯宫左右厢楼和石栏板上有大量木雕和石雕,窗下裙板之上也多有雕饰。门厅内柱、角柱均以石兽为础,造型生动,刀法遒劲,石兽或昂首作嘶鸣状,或扭身仿佛背负千均压力,均显得诙谐活泼。在数米长的楼沿板上,刻有戏剧场景18幅,其中仅人物就多达184人。门厅上面为戏楼,屋顶配以泥塑,台口饰有木雕,不论是人兽仙怪,还是花鸟虫鱼,均栩栩如生,惟妙惟肖。
其实,张飞并不像小说所描写的那样鲁莽行事,而是一员有勇有谋的儒将,他作战时善用计谋,并且是一位书法家,写得一手好字。记者发现,在恒侯宫里除了张扬的人物、动物雕刻外,还有一些细致的雕刻文物,估计是为了反映张飞儒雅的一面。这些雕刻作品,不少题材来自民间世俗生活场面和自然景物,人情味甚浓,全无矫揉造作之感。这类雕塑作品充分反映了当时行业工人同富人阶层不同的审美情趣。
一些专家认为,桓侯宫作为自贡地区的一处建筑珍品,在雕刻技巧上不仅可与西秦会馆相媲美,甚至在某些地方还超过了西秦会馆,这对于研究清代的建筑和装饰艺术,研究会馆的演化,研究各地戏剧的发展,探讨帮会的发展以及自贡盐场的社会历史演变,无疑意义深远。
1985年9月、2007年6月,桓侯宫相继成为市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自1985年以来,市政府、自流井区政府对桓侯宫进行了多次维修及白蚁防治。1994年,迁出了桓侯宫内所有住户,对桓侯宫进行全面修复。2009年底对电器线路进行了整体改造。2010年对月台、正殿进行了整修。
2013年5月6日,国务院核定公布了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43处,桓侯宫名列其中。
品茶会友的休闲场所
自贡喝茶的地方很多,在桓侯宫喝茶却别有一番情趣。
茶桌掩映在大树下,木桌竹椅追求的也是一个“古”字。信步其间,久违了的古典韵味浮现眼前,这里的古玩店、国画院、硬笔书法家协会、西部书画艺术院、自流井区文化馆等流露出浓郁的文化气息。这里的茶客多为悠闲市民和诗情文人,桌子上的茶具是茶碗、茶盖、茶碟三件套的盖碗茶,很有市井特色。
花几元钱点一碗盖碗茶,坐于树下,呼吸着凉爽的空气,心也变得平静了。在这里海阔天空,谈古论今,喝的是茶,体验的是民俗风情,观赏的是艺术,追溯的是历史,展示的是文化,得到的是休闲。不经意间,抬头瞥见飞檐比翼古典屋顶,仿佛看到了昔日屠工杀牛宰羊的繁忙景象,低头品一口清醇的茶水,领悟到桓侯宫历经的风雨转眼已是百年。
岁月更迭,昔日的桓侯宫如今成为了文人墨客品茶会友的聚集地。在历史的演变中,它以另一种儒雅的姿态延续着自己的生命轨迹。
自贡网记者 周孟娟
编辑:罗彬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