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热心读者姚先生打进热线0813-8218666爆料称,在张家沱的彙(也作汇)柴口古盐道上,不知道是什么原因,有一块石碑倒伏在路边的草丛里,与现今的文物保护工作极不相称,他希望有关部门能加强管理和保护。对此,自流井区文保部门表示,该区域已经纳入改造规划,对于倒伏的石碑他们将立即前往妥善处置。
爆料:古盐道的石碑倒在沟里 让人心疼
“好好的一块石碑,竟然倒在路边的沟里,才可惜啊!”姚先生告诉记者,前段时间他从张家沱的彙柴口古盐道经过,在半坡的一个拐角处发现有块石碑倒伏在草丛里,而石碑正是对古盐道历史的见证,希望有关部门能加强保护,把石碑重新立起来。
对此,12日上午,记者来到了釜溪河湾处的张家沱,拾级而上,首先一座牌坊映入眼帘,原来是一座光绪年间为褒奖自贡一刘氏妇人的德行而建立的节孝牌坊。从牌坊下沿着石板梯级继续上行,路边的石栏杆和石砌的崖壁都已风化圆润,可见已是久经时光。确如姚先生所说,在石阶梯的半坡拐角处,一块石碑倒伏在路边。上前一看,石碑上写有“自贡市文物保护单位”、“彙柴口古盐道”等字样,落款时间为2009年3月21日。
在这块石碑的对面,另一块稍大的石碑靠墙而立,上面写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茶马古道·彙柴口古盐道”等字样,而落款时间则为2013年3月。“具体也晓得是好久倒的,但已经有一段时间了。”路边,经过的居民告诉记者,这块石碑立了已将近10年,但因何会倒在路边,却没有人知道。幸运的是,石碑本身并未损坏。
回应:该区域正在做详细保护规划 将妥善处置
就此情况,记者与辖区的自流井区文管所取得了联系,该所一杨姓负责人表示,自流井原为古代江阳县管辖,北周和二年(公元五六七年)就盛产井盐,唐贞观年间月出盐达三千六佰六拾石。“不像现在,我们可以从富台山隧道通行,在以前,除水运外,大量井盐就是从张家沱傍顺石阶而上,靠挑夫、驮马经石板路到外地,彙柴口古盐道就是这样形成的。”
“2008年文物普查时,彙柴口古盐道被确定为了市级文保单位,并于2009年立下了这块石碑,后来这段古盐道又被纳入了茶马古道的一部分,升级成为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见国家对古盐道的价值认同正在逐步加深,对它们的保护也在逐渐加强。”该负责人表示,每一块石碑都代表着我们对古盐道保护的过往,都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他们将立即派出工作人员到现场进行处置,保护好石碑,并把它重新立起来。
该负责人同时表示,目前张家沱区域以及彙柴口古盐道和其下方沿河而建的炎帝宫、川主庙等文物已经纳入了相关发展规划,待规划敲定后将进一步实施对他们的保护和旅游开发等工作,作为千年盐运古道的彙柴口古盐道将由此获得新生。
扩展阅读:曾肩负盐运重任的古盐道
清代中期以后,随着自贡盐场盐业生产迅速发展,经济繁荣商旅增多。基于政治经济军事的需要,逐渐形成了以自贡盐场自流井为中心的,沟通至成都,重庆和连接滇黔边境的食盐产销运输及各地运送生产、生活资料到自贡盐场的交通线路,这些古盐道全部为石板路,一般宽窄在1到2.5米左右。当时自贡盐场核心区自流井通往外地的古盐道一共有13条,总里程约有800多公里,可通达重庆、乐山、云南昭通、成都、泸州、北川等多地。而彚柴口古盐道便是自流井井盐外运的一条重要起点通道。(实习生 杨帅枫 记者 兰江 摄影报道)
编辑:周童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