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有刚
霍金走了,《时间简史》把他带走了,《我的简史》成了他告别世界的一封信。他留给世界的除了那些科学预言外,一双烁烁发光的眼成了永恒之星。
记得小时候,我爱爬树上去遥望太空,倒不是去数星星,而是觉得它神秘。神秘在于知道地球之大,却只是太空中的一粒沙;既然地球在宇宙中如此渺小,那么一个人的生命更如一抹灰……
于是对着夜空发呆,想什么样的人生才有价值意义!
随着时间推移和人的长大,这样的感觉没有衰减反而越来越强烈了,常常觉得身体像被掏空般地悬在空中,确立不了人生的支撑点!
若干年后,直到我看到一个人,读到一本书,才似乎略有所悟。
那就是斯蒂芬·霍金。
坦白地说,那时候觉得这是一个古里古怪的人,一个无法用正常思维去衡量的人——他歪在轮椅上一动不动,毫无表情,甚至流着口水,却能把残疾的身躯伸进宇宙,把大脑钻进黑洞,把明亮的眼神透进人的灵魂。于是觉得他如太空中的神秘巨星,堪如活着的爱因斯坦。
总之他是属于未来的,只能遥望。
某天走过书店,忽然被他那歪着脖子的书面头像吸引,去翻了翻,里面的插图很有趣;浏览几页,出乎意料,文字中活龙活现地跳出了一个宇宙科学家,可亲可敬……于是我把他这本相当于自传的简史买了回去。
一夜看过《我的简史》后,全然颠覆了从前对他的看法。这部不太厚的书,比我看村上春树的书还过瘾。我没想到,这是一部“我们时代最杰出的宇宙学家向自己的内心,凝视生命和智慧的演化”的书,让我觉得他原来一点不神秘,他的语言和精神都平易而通俗,具有充满幽默而乐观向上的现实感,一点不是我预先设想的高深莫测——尽管他开篇说的是:“致明日世界构思者”。
当然,这是一本属于明天的书,书中确有不少专业术语我不懂,譬如“虚时间”、“引力波”以及什么计算公式等,但即便如此也写得有趣,把浩瀚的宇宙弄在我们面前伸手可触。阅读时我更爱关注他的生命轨迹,包括情感经历,以及他的精神内力。结果我发现,“这部清晰的、情切的、明智的书,为我们打开了通往霍金个人宇宙的一扇窗户。他的一生是充实满足的,他乐观顽强的对抗病魔的精神,对科学的毅力更是值得每个人学习的。”
对于我来说,不是矫情,确实让我闭书后,看到了哪怕一抹灰一粒沙的意义,可以在这浩瀚的宇宙世界里寻得人生的支撑点;不管你命运是怎样的痛苦磨难,或活得怎样的纠结自郁,以及日渐苍老,只要拥有强大的内心,照样可以滑过夜空而成为星星的;对比之下,我还是个健全之身,便要凝聚余力,享受现实生活的同时,以钉子般的精神汇聚智慧,培养气场,形成定力,全力做一两件有意义的事情。不怕微小,只要有趣!
编辑:周童天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