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读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的那篇精美散文——《记承天寺夜游》。这是他被贬黄州,有一次夜宿承天寺,乘月色“畅游”所见与所思。“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的美景营造的淡淡欢喜和忧愁,流露出作者浓浓的人文情怀。我不由自主走进这位超凡脱俗的“闲人”,感受其宦海沉浮依然关注民生的情怀。
1061年,苏东坡为母亲守孝返京的途中看见到新法对老百姓的损害,不同意王安石变法的一些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所以自求外放,希望做一些对老百姓实在有利的事。他先后在苏州、徐州、湖州等地做官,政绩显赫,深得民心,后来一句“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被人抓住辨子,陷进“乌台诗案”坐牢103天,出狱后在黄州书前后《赤壁赋》,唱大江东去,浪涛尽,尽抒报国爱民的深情。
宋神宗死后,年幼的哲宗继位,保守派得势。苏东坡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改革派,老百姓饱受党派之争的苦,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主动要求外放为官,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回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并在杭州大搞水利工程,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这就是著名的“苏堤”。
后来苏东坡又贬至惠州、儋州(海南),但无论“流放”何处,他心里总是装着老百姓。当苏东坡在偏远的岭南惠州听人说起广州城缺乏饮用水,而当时的知州王敏仲是他朋友,便给王知州写信,提出一个颇有创意的“自来水”方案:蒲涧山(即白云山)有泉,可在“岩下作大石槽,以五管大竹续处,以麻缠之,漆涂之,随地高下,直入城中。又为一大石槽以受之,又以五管分引,散流城中,为小石槽以便汲者”。王敏仲根据这提议与设计,真将这个供水系统给建起来了,使广州“水荒”得到解决。苏东坡在儋州办学堂,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慕名而至。当地人把他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儋州流传至今的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桥、东坡帽等等,表达了人们的缅怀之情,连语言都有一种“东坡话”。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小欢愉,大情怀,“闲人”苏东坡的眼里老百姓芝麻大的小事乃天下的大事。写锦绣文章,忧民众疾苦,奇哉东坡,壮哉东坡。胡为民
编辑:张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