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红白喜事都是在自家院落举行,而且多半是生产队长出面组织男女老幼,把家家户户的桌凳碗筷搬到一起来操办。因为每年总会有这样的宴席,不少家庭都备有多余的碗碟,并在自家的桌凳碗盆底部打上不同符号的朱漆以示区别。亲友们拉煤、挑水、劈柴、剁肉切菜,忙里忙外井井有条,大人小孩不亦乐乎。那时候,说不上鸡鸭鱼肉,所以九大碗是当年坝坝宴的标配,经济条件稍好一点的就增加一两个凉菜或炒菜。
坝坝宴中,婚宴风俗更是多姿多彩。第二天开席,头天就得准备,自家猪圈里的猪拉一头出来宰了,自己没有肥猪就买一头邻家的,宴席摆得多的要杀两三头猪。
男方要贴上红纸给女方抬去半边猪,称为过礼,同时家里还要按照女方安排的送亲人数每人准备一块大约一斤的猪肉,称为客菜。舅子当然在送亲之列,开宴的时候舅子是坐上方的。如果双方距离比较远,男方过礼兼迎亲的队伍就得头天下午早早动身,女方等着男方送去的猪肉下锅呢!嫁娶双方的亲属之前都比较生疏,要是女方对过的礼不满意或者迎亲的人言行得罪了女方,厨房就会在专门安排给过礼迎亲客人的酒席上施以颜色,在坨子肉里放上猪鞭、猪奶子、杀眼肉甚至带毛的尿眼肉,让迎亲客吃得窝心、吃得恶心。由于迎亲客人地生疏,又碍于喜事一场,不便发作,往往只能隐忍。
那时的婚宴,虽然不像现在有专门的婚礼主持人,也不像现在有专卖店送来的万响鞭炮,每一轮开席,也有放山铳子的把山铳子放得山响,远亲近邻一听就知道开席了,迟到的亲友也加快了脚步。有的人家还请会说四句(即四句顺口溜)的秀才代表主人说上“主人事多不方便,我给客官代个言。酒菜不好多担待,粗茶淡饭不要嫌”之类的客套话。
当年,乡下请客又叫摆酒、整酒、整席口,亲戚朋友去赴宴叫吃酒。现在这种宴席叫坝坝宴,还有个专业化称呼叫下乡办席。这些称呼很形象,也很时尚,家门口请客也叫宴席了。
现在很多农村孩子结个婚动辄就要在城里的酒店、度假村举行,碰上好日子,排得上名的婚庆酒店容纳不了,城边的农家乐也要凑合。于是农村的坝坝宴,多以丧事为主,偶有亲朋较少或不讲排场的婚宴和寿宴。农家乐的菜谱在向酒店看齐,坝坝宴又在向农家乐甚至酒店看齐。由于坝坝宴不要门面,没有房租,也没有固定的员工,价格比酒店甚至比农家乐都低,但菜品的数量和质量都还不错,下乡办席方式的坝坝宴在乡下迅速兴起。
住在乡下的弟弟与人合伙办了一家坝坝宴“公司”,让我对坝坝宴有了更多的了解。办一个可以一次性开50桌席的坝坝宴,桌凳杯盘碗碟加上整套厨具总投资不到两万元。桌凳都是可以叠放便于运送的,一旦村民需要,机动三轮车很快就能运送到位。宴席根据主人的需求量身定制,可以做包席,也可以来料加工。坝坝宴的管理也比较规范,办坝坝宴必须在工商部门备案,主厨必须持有厨师证。
随着时代的发展,坝坝宴的办席方式和席上的菜品也在悄然改变。但总觉得多了些都市味、市场味,少了以前自助式坝坝宴那种和乐的氛围及古朴的乡俗味道。钟学惠
编辑:张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