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天下 发现自贡 文化 健康 教育 商圈
搜索

说古道今话大公井

2019-04-14 16:05 自贡网

0

分享

提起大公井,人们很自然的就会想到贡井。的确,贡井地名的来源和大公井密不可分。

大公井是世界上第一口古盐卤井,其遗址在贡井河街子44号的东岳庙内。大公井最初开凿于东汉章帝(公元76-87年)时期,兴盛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据唐《元和郡县志》记载:“公井县,西北至荣州九十里,本汉江阳地,属犍为郡。周,武帝于此置公井镇。隋,因之。(唐)武德元年于镇置荣州,因镇为公井县。县有盐井十所,又有大公井,故县、镇因取为名。”就是说,在北周武帝时(561-578年)就已有了公井镇,在唐武德元年(681年),因荣州的衙门设于此而改为公井县。公井县已有盐井十余口,大公井为其中一宽口浅井,井口不怎么规则,因任民取卤煎盐,造福当地百姓,故名大公井。南宋理宗绍定六年(1233年),荣州改称绍熙府,且西移到荣德县(今荣县),公井县又降为了公井镇。

公井镇还是卓筒井的发源地之一。北宋庆历年间,以卓筒井工艺为代表的小口深井出现以后,小口深井才逐渐取代大口浅井,成为四川盐井的主要形式。南宋陆游任荣州摄理时,就曾到过荣州地界内的大公井盐场,见识过卓筒井的生产场面,在其所著的《老学庵笔记》中写道:“蜀食井盐,如仙井(川西临邛一带);大宁(川东今重庆大宁河),犹是大穴,若荣州,则井绝小,仅容一竹,真海眼也。”

在明嘉靖年间任礼部郎中的进士熊过撰写的《吴方泉墓志铭》中,有“子朝借籍为官盐,丁口煮盐贡井……贡井地属荣州而畛于富顺”的记载。可见,贡井之名在明代就已出现。

公井变为贡井,除因“公”“贡”两字同声共韵,久而久之,公井因口音变化而成贡井的说法外,民间还有另外一个说法。传说大公井在开凿之初,井浅,仅几丈或数十丈深,盐卤少,且遇雨卤水更淡,产量低,质地也不纯。烧盐用的是柴火灶,很不方便,且耗薪费时,需日夜有人守着。后来,人们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长年累月地舂(凿)井,当开凿到130多丈深的时候,终于舂出了瓦斯(天然气)。瓦斯日夜自燃,熬制出了晶莹纯白、质优的盐。于是,地方官府将这珍稀的特产向朝廷进贡。皇帝吃过用大公井熬出的盐制作的佳肴美味后,龙颜大悦,下令今后御用之盐就由公井供奉,公井赐名为贡井。从此,贡井这个小地方名声大噪,不同凡响。一时间,井灶密布,笕竿纵横,天车林立。盐场处处烟火蒸腾,水雾缭绕,井场里辘轳声、盐工号子声此起彼伏。供盐工出入的茶馆、酒馆,及供贩运购买盐品的商人歇脚打尖住宿的旅店也多起来了。河街、老街、伍家坡、青杠林、狮子湾(今金鱼路)、鹅儿沟、艾叶、长土,到处遍布着盐井。到了清代,贡井更是进入了历史上的兴盛时期,盐井数量已达300多口,占了整个富荣盐场的半壁河山。自流井与贡井向系一厂,名富义。自雍正八年(1730年),分贡井属荣县。19世纪初,因盐务的地域关系,划称富荣西场。19世纪40年代,正式改称贡井场。

大公井何时枯废已无可考。为纪念大公井,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在其遗址上修建了东岳庙,原井口就在神龛下。清末,东岳庙变成民居。如今,东岳庙已破败,唯余大殿孤零零斜立于荒草中。2009年2月,大公井遗址被列为自贡市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

2014年9月,四川省自贡市文广新局联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组织20多位考古学、建筑学、交通史、盐业史专家对大公井遗址进行了考察。发现此遗址前部分平台由于地质沉降,整体向下塌陷了约3米。专家们在最下层发现了一些青瓷片。经北大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齐东方、李水城、韦正等考古学家仔细辨认青瓷片,初步判断其所属年代应该在南朝晚期至唐代。但这里是不是大公井的确切位置,还有待于正式的发掘和进一步研究。刘胜秀

编辑:张驰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2006-2024 WWW.ZGM.CN 自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自贡日报社 主办

地址:四川省自贡市汇川路1240号自贡报业大楼 电话:0813-8220769 8220773 邮箱:webmaster@zgm.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90016 蜀ICP备11013724号 川公网安备51030002000105号

涉本网站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电话:0813-8220769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

涉未成年人投诉举报电话:0813-8220770 电子邮箱:wcn@zgm.cn |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渠道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举报电话: 12377 | 涉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13-8220770 | 涉企举报专区

食品安全投诉举报电话:0813-2988060 电子邮箱:zgsscjgjyj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