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富顺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一场由科技引领与产业融合驱动的乡村振兴大戏正精彩上演。富顺县积极响应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通过科技创新与产业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科技赋能,柑橘产业焕发新生
在板桥镇柑竹湾村,一片120亩的甜橙园成为了科技赋能农业的典范。作为西南大学柑桔研究所的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基地,这里通过引进爱媛38号、金秋砂糖橘及091无核沃柑等优良品种,结合水肥一体化技术、简易修剪方法和绿色防控体系,实现了从传统种植向现代化、科技化的华丽转身。

江才伦专家团队的全程技术支持,让每一项技术革新都精准落地。“线上指导+线下实操”的模式,确保了技术规范的准确执行,加速了科技成果的熟化与推广。2024年,该示范基地柑橘总产量达到20万斤,产值超过32万元,带动了整个专合社2200亩柑橘基地的全面升级,专合社人均年增收超1000元,科技的力量在这里得到了最生动的诠释。
新农人崛起,科技农夫引领潮流
在代寺镇李子村的田间地头,50岁的张燚操控着无人驾驶旋耕机,成为了现代农业科技的“弄潮儿”。从外出务工者到农业机械领域的深耕者,再到如今的“科技农夫”,张燚的逆袭之路充满了对农业现代化的执着追求。他创办的自贡时代智能农机有限公司,业务范围覆盖农业耕、种、防、收全流程,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装备支持。
2024年,张燚流转230余亩土地,种植玉米、大豆和蔬菜,批量引入无人机、无人除草机等先进农业机械,实现收益48万元。他的探索并未止步,2025年,他在代寺镇李子村创新推出旱地粮经复合种植“2+2+1”模式,预计实现种植产业收入120万元,带动了周边400余名农户就业。

产业融合,“粮+桑”模式强村富民
富顺县赵化镇铁龙村则通过“粮+桑”融合发展,走出了一条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的新路子。村里整合资金700余万元,建成连片桑园2000亩,配套建设标准化蚕房与小蚕共育室,实现了桑蚕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与集约化发展。
“集体经济+龙头企业+组集体+农户”的发展模式,以及“1+N”管理,有效提升了生产效率和协作水平。“541”利益联结机制,让村民以土地入股参与产业发展,通过“保底+分红”的收益分配模式,实现了集体经济发展与农户致富的同频共振。

从柑橘产业的科技赋能,到新农人的崛起,再到“粮+桑”模式的创新,富顺正以实际行动诠释着乡村振兴的深刻内涵。近年来,富顺县持续实施“天府粮仓·百县千片”建设行动,全县再生稻常年种植面积已达45万亩、总产8万吨以上。2025年3月,富顺县成功入选全国100个水稻单产提升整建制推进县。建成省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达标村47个、市级“和美共富”精品村14个、市级达标村60个、县级精品村22个。以“科技赋能、全链融合”为核心,构建了以再生稻、柑橘、大豆、蚕桑、调味品、畜牧为主导的六大精深加工体系,通过“科技+加工+品牌”模式,实现农业从初级生产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转型,2024年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突破13.6亿元。
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指引下,富顺将深度融合科技与产业发展,不断激发乡村发展的新活力,努力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贡献富顺力量。(张茂)
编辑:冯方湲
责任编辑:金艳
编审:吴山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