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段时间一直都很忙,偶尔看见孩子,我也一直在接电话,叫我‘妈妈’我都没时间答应。” 因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突然来袭,一直坚守在院感一线的院感科副科长王晓朦觉得自己最愧对的就是两个年幼的孩子和在肿瘤科住院的妈妈。
扛起“严防死守”的千钧重担
1月17日,市卫健委召开全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后,医院随即出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防治工作预案》,并于当天启动特殊发热病人收治应急预案和留观病人应急预案。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就此拉开了序幕,面对看不见的 “敌人”,作为院感负责人,王晓朦昼夜奔波在这条隐形的“战线”里,为切断病毒传播,守护医院所有人的健康安危“严防死守”。
战“疫”当前,争分夺秒,每一个环节都要扣牢,每一个角落都不能放过,每一个细节都要抓好。王晓朦深知“病毒”是无孔不入,任何一个地方把控不严,就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她深入到医院的各个区域,对每一个区域逐一考察,针对不同区域的特点制定不同的防控流程,然后督促医务人员及物业工人严格按流程操作。
为了精准培训相关人员,她带领科室人员争分夺秒学习新型冠状病毒相关知识,并熬夜制作幻灯片,先后三次召集各科室主任、护士长、门急诊预检分诊、发热门诊、隔离留观区医护人员、物业等岗位人员进行职业防护培训,并对参加培训人员进行考核,确保准确掌握新冠防控相关知识,保证每位员工清楚地知晓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方法,还为不同部门制定不同的防护级别。
![]()
担起“守土尽职”的院感责任
随着新冠病毒疫情的日益严峻,为更好地提高医院感染管理质量,预防新冠病毒院内传播,医院成立了新冠病毒监督消杀小组。王晓朦负责每天对全院进行督导检查,发现问题及时汇总、反馈,并督促科室整改,时常忙得没时间吃饭、睡觉,经常是晚上12点才回家。但这并不是她一天工作的结束,回到家里,还要跟值夜班的同事沟通,实时了解医院发热病人的收治情况,遇到紧急情况,半夜三更还得往医院跑,白天又继续投入到工作中。
1月21日,医院夜间接诊了一例“疑似”患者(经核酸检测后被排除)),接到消息后,王晓朦立马赶回医院,冒着风险深入到发热门诊,手把手现场教医护人员如何防护,并指导物业工人如何消毒,如何处理发热病人的医疗垃圾,忙完这一切回到家已是凌晨4点。考虑到发热病人不断增多,预留的10间留观病房已不够用,为避免交叉感染,王晓朦果断决定在发热门诊前搭建临时帐篷作为病人候诊室和发热病人诊断室,并在区域间设置醒目标识;新冠留观区收治疑似患者前,现场示范指导全体医护人员正确穿戴防护用品,收治患者后,每天派2名专职人员现场指导监督防护和各项流程,严密把好每一道关口。
疫情发生后,王晓朦最担心的是汇东发热门诊狭小而简陋,无法应对这次突发疫情,她多次奔赴现场考察,进行隔离病房的规划布局、落实流程。除此之外,这个春节对于王晓朦来说也与众不同。1月23日(腊月二十九),接到省级院感质控中心的通知,需在大年三十这一天到全市各基层单位督查疫情防控工作。“过年那一天,医院分管院长廖学琴带着我从早到晚,一直在各区县医院、卫生所奔波,就没停下来过。”王晓朦笑着说。
期盼疫情结束,早与家人团聚
王晓朦每天穿梭在全院各个重点科室,出入隔离病房和发热门诊,对每一个风险环节查漏补缺,对每一个部门报告的情况及时进行处理。她在为医务人员筑牢最强防线的时候,却忽视了对家人的关爱。
自从疫情打响以来,王晓朦一直战斗在防控第一线,而作为医务人员的爱人也正赶上住院,妈妈又在医院的肿瘤科住院,家里的两个孩子一个4岁,一个1岁半,都是需要人照顾的时候。“现在是非常时期,作为院感人,这个时候更不能退缩,家里的事能克服就克服。”王晓朦说,她已经有好长时间没见着两个孩子,晚上回去孩子们已经睡着了,早晨还没醒,她已经出门了。
她想孩子,孩子想妈妈。孩子打妈妈的电话,可是妈妈的电话总是在通话中。王晓朦平均每天接打的数百个电话中,没有一个是留给孩子的。最让王晓朦心酸的是,一次很晚了,孩子不睡,要等妈妈回来,可当看到妈妈回来,孩子们兴奋地向她扑来的时候,她却只能远远地躲开,让孩子们远离自己,怕自己身上会带回病毒。
时间就是生命,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面对疫情发展,王晓朦和院感科的全体人员做好了全方位应对准备,在疫情面前,他们舍小家为大家,不畏艰难,勇敢向前。(张玉兰)
编辑:陈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