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302102659.jpg
新桥镇沙湾村党群服务中心
在新桥镇沙湾村的党群服务中心,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宽敞明亮的阵地格外醒目,阳光运行的村级专栏内容丰富,村干部办公有场地,村民办事有场所,老百姓健身运动有广场,凝集党群人心有阵地,战斗堡垒的作用在这里迸发,党员教育管理在这里推进,老百姓说事议事在这里举行,贫困村的“会客厅”里发射出前所未有的号召力,也记载着脱贫攻坚的2000多个日日夜夜。
2019年12月5日,新桥镇沙湾村被命名为四川省2019年“文化扶贫示范村”。?据了解,新桥镇沙湾村位于新桥镇东北方向,幅员面积5.29平方公里,共1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465人。自2014年以来,沙湾村争取文化扶贫项目资金100余万元,围绕夯实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立足长久建设文化扶贫等三个方面做好文化扶贫建设,激发“扶志”“扶智”力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群众脱贫之志,激活致富愿望,避免出现“等靠要”思想,从而使群众真正摆脱贫困面貌,不断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走进新桥镇沙湾村文化图书室,阅览室窗明几净,暖意融融;党建读物、科普读物、文学读物、蔬菜种植技术、家禽家畜养殖技术……所有书籍按类别分柜存放,整洁有序,便于查找;隔壁的会议室内,村民们正在专心致志地聆听县农业农村局的专家报告,并不时爆发出阵阵热烈掌声。
“贫困农民不仅要经济富起来,也要文化富起来,应该让他们尽快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该镇文化站相关负责人介绍说:“通过政府买单、群众免费享受的形式,为群众送上丰盛的文化大餐,丰富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今年48岁的村民吴万华家住新桥镇沙湾村4组,妻子早年因病去世,他和女儿相依为命。吴万华本人患有严重的肝病,需要常年服药,每月医药费将近1000元,这对于一个贫困户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2014年,吴万华被列为贫困户。
通过县、镇、村各级各部门多次的宣传教育和技术培训,吴万华本人从思想上深刻的意识到:要脱贫主要还是要依靠自身发展。经过近几年的努力,吴万华通过养育肥猪,承包耕种地等方式,2019年总收入将突破3万元。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再加上各种政策扶持,老吴的生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并于2017年就摘掉了“贫困户”的帽子。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想让贫困户摆脱‘等靠要’的思想,首先就要从思想上解决问题。‘扶贫要先扶志 ’,无疑就成为增强贫困户造血功能的智力扶持之举。”来自该村的村支书介绍道。截至目前,该村共回引返乡农民工17人,以新思想、新理念引领新发展,投入资金3000余万元发展柑橘、黄桃、蚕桑等特色农业5000余亩;通过引进新技术、新知识,推动农业技术专业化、农产品标准化,实现农业产业升级;目前沙湾村发展优质柑橘1200亩、优质枇杷800亩,改良柑橘800余亩,预计实现产值8000余万元,助推农民脱贫奔康。
今天的沙湾村,已建成“1+6”公共服务中心(两委活动阵地,便民服务中心、农家购物中心、农民培训中心、卫生计生中心、文化体育中心、综治调解中心),还定时开展农技讲座、知识培训,举办体育赛事、广场舞大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活动。此外,该村还围绕乡风文明建设,常态化开展家风家训弘扬行动、村规民约培育行动、环境卫生洁美行动等,做到“一约四会”破旧俗,“五讲四美”树新风,让移风易俗、勤劳致富成为人们的价值追求,目前沙湾村人民群众向着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前景不断奋进。
文化扶贫是新时代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实践证明,优秀的文化不仅可以“扶志”,即增强人的干劲,鼓舞人的斗志,还可以“扶智”,即增长人的见识,提升人的技能。正所谓“人穷志不能穷”“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在身”。除此之外,优秀的文化还可以温润心灵,陶冶情操,塑造人格,对经济发展、政治安定、社会和谐、生态良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文化是乡村的灵魂,在推进农村脱贫攻坚工作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化兴,乡村兴,深入实施文化扶贫,能够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可靠的源泉水、更强大的引擎劲、更持久的助推力。(胡未)
编辑:熊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