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一夜春雨,凉意陡生。上午9点半不到,沿滩区瓦市镇沙溪村的陈世明、付向礼、代志聪等50多个脱贫户,拿的拿背篼、挑的挑箩筐,从四面八方赶到村党群服务中心,等待领取鸭苗。
“来了,来了”,11点,一辆小型货运车驶进服务中心广场,广场热闹了起来。“牟富春,50只”、“邹远芬,40只”、“邓胜利,20只”……黄信贵照着名单,逐个喊出领鸭人的名字。排队、签字、按手印……40分钟不到,2000只嫩黄鸭苗,各归其主。8组脱贫户宋小红把40只鸭苗分装在两个箩筐里,往家里赶的同时,心头敲起了算盘:四五十天后,这些鸭苗就会给家里再增加1600元左右的纯收入。
图:驻村干部、村干部、帮扶单位负责人向脱贫户分送增收鸭苗
分送完鸭苗,黄信贵长舒了口气说:“虽然疫情延误了发放时间,但总算没白等”。2018年,作为沿滩区公安分局民警的他,到沙溪村担任精准扶贫驻村工作队队长和第一书记职务,“当年就给脱贫户赠送了好几千只肉鸡苗,主要是想通过小规模养殖,拓宽大家的收入渠道”。事与愿违,由于肉鸡饲养时间长、成本略偏高,没达到增收预期。在征求了脱贫户、村“两委”、帮扶单位等意见后,工作队决定改送饲养时间短、成本相对低廉的鸭苗,加快增收速度。“2019年,送给90家脱贫户的2000只鸭苗,上市销售后,让他们增加了七八万元的纯收入”,他说,“今年,通过广泛征求意见,有55家自愿申请继续饲养鸭子”。
4月初,工作队与隆昌某鸭苗场取得联系,由帮扶单位市中心血站、沿滩区市监局联合出资1万元,采购回2000鸭苗,送给脱贫户。苗场技术人员告诉大家,鸭苗品种有个很好听的名字,叫“樱花骨鸭”。从三四两的鸭苗到五六斤的成鸭,只需45天到50天时间,市价每斤7元到9元,“除去成本,一个鸭子可以尽赚45元左右”。去年喂了60只鸭子、增收2000多元的9组脱贫户陈友芬,这次领了40只,“我的心脏不好,干不得重活累活。喂鸭子,赚钱轻松。”她告诉村干部。
甩掉了“贫困村”帽子的沙溪,目前正千方百计拓展增收渠道。村党支部书记黄信富介绍说,今年,村上规划了60亩百香果种植园,已种植的30多亩,年内即可见效益,“目的在于增加集体经济,反哺脱贫户,进一步巩固、提升脱贫成果”。(记者 赵永富)
编辑:钟小璐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