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顺县童寺镇凰凤村1组张让富家庭是一个平凡的五口之家,但是却有两代军人、3个党员及2位退休村干部,他们用“尊重包容”、“言传身教”、“爱岗敬业”、“热心公益”亮出了文明的底色,让生活的点滴折射文明的光芒,那二三十个荣誉证书便是最好见证。
“尊重包容”修得同船渡共枕眠
张让富与妻子邹朝明结婚40年余载,夫妻相敬如宾、包容接纳。无论是柴米油盐,还是家庭重大决定,每当家庭遇到矛盾问题,夫妻俩总是商量解决,张让富会主动征求邹朝明意见,从不在家里搞“一言堂”。周围邻居都很好奇,别的家庭多少都会“磕磕碰碰”,而张让富他们家却温馨乐观,非常和谐。“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只要两人相互信任、多从对方的角度想问题,哪有吵吵闹闹的。”邹朝明说。这老两口没吵过一次架,没红过一次脸,这样的家庭在凰凤村1组,乃至全村,都是很少见的。村干部遇到家庭矛盾调解时,总会把张让富与邹朝明两人作为“榜样”,并以此作为化解矛盾的突破口。他们被评为全村“好夫妻”,1998年该家庭曾获评全县“五好家庭”优秀户。
“言传身教”滋养孩子成长成才
为响应国家号召,两老只生育了一个孩子,名叫张海鹰。对于孩子的教育,邹朝明十分关心,也看得很重,“上梁不正下梁歪,我们大人就要当好榜样”。他们积极加强对儿子的思想品德教育,也注重行为习惯和良好个性的培养,所以儿子张海鹰从小就是父母眼中一个积极向上的“乖孩子”。走进他们家,大门上就有两块“光荣之家”的牌子,十分显眼。原来,张让富曾当过兵,受他影响,儿子张海鹰从小就有军人梦,并在部队当了5年兵。在部队,张海鹰表现积极,连续三年被评为“优秀士兵”,并获三等功一次。“一勤天下无难事,与人为善,恶不怕,弱不欺,这是老一辈教的,我们也是这样教育儿子”,邹朝明说他们家虽不是达官显贵,但儿子张海鹰的确接受了很多家庭教育。现在张海鹰已从部队转业,并成家立业,儿子儿媳在成都工作,家庭也是幸福美满。一人参军,全家光荣,这对“父子兵”积极参与国防建设,深刻诠释着“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
“爱岗敬业”实现民喜个誉双收
张让富曾经当过村干部,而邹朝明更是服务群众整整27年。说起自己的村干部经历,邹朝明作为村妇女主任,最难干、最头疼的要数计划生育工作。1982年计划生育被确定为基本国策,邹朝明作为妇女专干,虽然兢兢业业宣传倡导,但难免有少数群众不理解,她并没有因此懈怠,反而承担各种压力,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在计生和妇女工作上取得了很多成绩,邹朝明也为此多次受到市县表彰,获先进工作者4次,2004年获县“三八”红旗手荣誉称号,2006年获评全市“十五”期间计生系统先进个人。2011年春耕时节,凰凤村5个组600余亩农田干旱,她一边组织人员抢修电排,一边争取上级项目支持,坚持两天两夜,最终确保群众生产用水,水稻满栽满插。此外,她还参与高速公路征占地、纠纷调解等各种工作,付出了很多艰辛和汗水。
“热心公益”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退休后的他们并没有颐养天年,而是继续发挥余热作用。作为优秀党员的他们,积极支持镇村工作,每次村里召开会议,他们都准时参加,并正确宣传国家政策,正面引导群众参与村级事务管理,两老先后多次获评镇村优秀共产党员。村里修路,需要群众集资,张让富家庭带头缴款,打破僵局,推动通组公路顺利完工。组里因绕场路建设占地,该户本该有社保名额,但因两老退休,主动放弃名额,让给组集体,全组群众从中受益。新冠肺炎防控期间,邹朝明没能“置身事外”,她积极向村里报名,参与宣传劝导卡点志愿服务,从宣传劝导到卡点值守,她做得很仔细、很用心,有时一只口罩戴几天,却毫无怨言。据统计,她先后到“疫”线志愿服务超过70小时。(廖云林)
编辑:熊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