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如歌,年华似水。吾友明伦驰骋梨园艺苑,纵横诗坛文坛,弹指间已六十度春秋了。可喜可贺,可咏可赞。六十载人生苦旅,六十年笔雨墨风,著作虽未等身,成就实为大家,高山虽未仰止,硕果确已盈箧。大音稀声,大匠无形,令人感叹!
人生即是变脸,写作如同蹲监。含辛忍劬,天道酬勤。明伦六十年来,以自己的苦读苦吟,完成了人生的华丽变脸:从小学生变大作家,从三尺戏童变一代鬼才;从闻诽谤而胆寒到听颂歌而不惊,从手无缚鸡之力到胸有百万雄兵之气。当然岁月也驱赶他从九龄童变七旬翁。
相识满天下,相知能几人?孔子曰:“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我与明伦交往几近半个世纪,细细盘点,缓缓回味,明伦对我,可谓益友也。我们之间,从无觥筹交错之邀,绝非酒肉朋友之类;倒常常是同病相怜,心有灵犀。平日淡若水之君子之交,换来浓于水之益友之情。我实无与明伦诗词唱和之才华,然确有与明伦置腹推心之襟怀。从他的逆向思维,穿越时空,博闻强记,穷极真理的品格中,我受益匪浅,清醒许多。他为我题写“良禽择木,羲和著鞭”之警句,至今尚提醒着我时常校正人生的方向,为奋力前行而给力。
明伦在艺术探索之旅中一路走来,走得是那么从容淡定,走得是那么执著坚毅,一戏一新招,一赋一格韵,一文一境界,形成了不可效仿,不可复制的魏明伦风格;形成了影响世风,广为人知的魏明伦现象。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我窃以为除去他自身学识的厚积,才思的释放,灵感之迸发外,自贡这块明伦生活了五十年的地方确实是他得以成长、成熟、成功的一片热土。丰厚的井盐文化,淳厚的民俗风情,资阳河流派“戏窝子”的底蕴,还有身边众多的良朋高士,都给以了他无尽的滋养。其实,明伦写出《易胆大》前,就曾多次到农村采风,到盐厂体验生活,早就创作并上演了许多出戏,在四川剧坛已与写《夫妻桥》的李明璋齐名。以后的大成功实在是厚积而薄发所致。
此时在这里继续评说明伦,大有朋友之间抬桥子,吹喇叭之嫌。要知他在艺术上取得的卓越成就和达获的境界,不妨摘几名我国巨匠名家对他的评价,便足可见其一斑。
文坛泰斗巴金说道:“魏明伦连中三元,不仅努力,而且胆大。”戏剧大师曹禺评说道:“《潘金莲》无所不有,无所不容,诚思想空前之解放,集古今中外之大成。”著名剧作家,小说家陈白尘赞曰:“戏台上有易胆大,明伦是魏胆大;戏台上有告状的状元,魏明伦是编剧状元。”漫画巨擘华君武更慨叹道:“魏明伦文章写得好。我听钱钟书先生都称赞他,这很不容易。”戏剧大家吴祖光更由衷地称赞说:“我闯荡江湖几十年,自认为对戏剧舞台是再熟悉不过的了。没想到魏明伦对舞台的熟悉,远远超过了我。”吴祖光进而叹道:“巴山一鬼,威慑诸神!晏婴转世,是魏明伦。”著名作家张贤亮形容魏明伦是:“貌似张松,才高永年。”画坛巨匠黄苗子写道:“巴山奇文,有鬼无害。”美术大师吴冠中则为魏明伦题写道:“蜀江滚滚,才华逐浪”。台湾著名作家柏杨更评论道:“《潘金莲》是用杂文手法写的戏剧,《巴山鬼话》是用戏剧手法写的杂文。”才高气傲的李敖对魏明伦更是激赏有加:“若论大巫小巫, 巫山在四川,还是以四川来的魏明伦为大”。著名画家范曾评述道:“明伦於谐谑之外,有厚朴庄严在;是其人之文有风骨、有品节、有气势之内因也。遂令高人冯骥才折腰,愚弟范曾击节”。余秋雨更描绘出了鬼才的秘诀:“魏明伦一副四川斗士形象。他诡秘地一次又一次拉开剧场的帷幕,像变戏法的奇人让我们吃惊!评论家面对他,不像面对一个已可大体度量方圆的池塘,而是面对着一条不知今后走向的江河”。
读了上述评说,对鬼才才有多高,文有多鬼,戏有多奇,恐怕大家皆会有些许认同和感知吧。(宋良曦)
编辑:舒旭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