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关横亘于成都平原东北部,在德阳市罗江县境内,位于罗江县城西五公里处。白马关自古为东西两川分界线,为浅丘地貌,控扼川陕古道,且地势雄峻,易守难攻,也是自秦入蜀的最后一道关隘,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著名的古战场。清代罗江县人李调元:“江锁双龙台,关雄五马候,益州如肺腑,此地小咽喉”,可见此地对成都军事防务的重要。白马关亦即《三国演义》中的绵竹关,南北朝至唐叫鹿头关,五代以后改称白马关。
三国时期,赤壁之战后,刘备占据荆州,军师庞统认为刘备在此地难以得志,因劝说其入蜀,夺取益州为立国之基。公元211年,庞统随刘备入川,屡出奇策致胜,累建战功。公元214年,刘备攻打刘璋率军直袭成都途中,庞统率众准备攻打雒城时,为流矢所中,阵亡于此,时年三十六岁。庞统号“凤雏”,与诸葛亮齐名,才华出众,足智多谋,谋士徐庶曾对刘备评价庞统的经典语是:“卧龙凤雏,得一而可安天下也”。
刘备取西川后建立蜀国,为纪念庞统,追封庞统为“关内侯” 谥号靖侯,葬于关上,刘备为其亲自挑选墓地,建祠墓。根据《三国演义》故事,攻城前,庞统的战马忽然惊蹶,刘备以自己所乘之白马与庞统所乘胭脂马对换。庞统率兵至绵竹关,不料中埋伏,敌人误以为乘白马者是刘备,箭如飞蝗,庞统中箭堕马,后人因此改鹿头关为白马关。
倒湾古镇就位于三国古战场“八卦谷”以西,金牛古道以南,凤雏湖、庞统祠以东,居于景区“三国蜀汉文化旅游”开发核心区。为什么叫“倒湾”呢?相传公元263年,魏国征西将军邓艾、镇西将军钟会、雍州刺史诸葛绪等分三路伐蜀。邓艾率一批精兵强将从无人小道偷渡姜维防守的阴平关(甘肃文县),随后破江油关,直逼成都。诸葛亮长子诸葛瞻临危率军到鹿头山绵竹关(即白马关)布兵防守。邓艾攻进涪县(今绵阳市涪城区),派人送书信引诱诸葛瞻说:“如果你投降,我肯定向魏王上书请求封你为琅琊王。”诸葛瞻勃然大怒,一气之下斩了邓艾的使者,登上鹿头山指挥蜀军与邓艾率领的曹魏军队进行决战,白马关前锣鼓铿锵、战马嘶鸣,杀声震天。虽然诸葛瞻占据有利地形,但由于仓促应战,加之蜀军很多士兵从参加过战斗,没有实战经验,因此,在魏军的凌厉攻势下,蜀军渐渐不敌,白马关上血流成河,尸横遍野。诸葛瞻、张遵(张飞之孙)先后被魏军砍下头颅,蜀军将士大部殉难,白马关失守。而这里,也因蜀汉将士的不断倒下而得名“倒湾”。
在新农村建设中,罗江县以古镇为核心,打破地域界限,将毗邻的蟠龙镇宝峰村纳入规划,无缝对接两地资源和产业优势,实现组团式扩张和跨越式发展,探索丘区“亦农亦游新农村综合体”发展模式。通过“嵌入式”安置区域内农户,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风格,建成的集文化、休闲、居住为一体的旅游小镇。占地80余亩,安置农户107户、333人,把安置点建成了景点,把安置区建成了景区,实现了农民就地就近转移。据介绍,2010年国庆和今年春节黄金周,古镇客流均达12万人次以上,商家月均营业额5万元,最高达18万元。全年共接待游客70余万人,实现旅游总收入1.86亿元,核心区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8万元,把“幸福家园”实实在在地建在了产业链上。我还从农户那里了解到,农民以宅基地和原来的房屋投资,新房建好后,按每个人30平方米卖给农民,只要成本价600多元/平米,农民的旧房屋还要折价,超出30平米的加价也很少。农民大多利用新房屋,从事特色餐饮,农家乐等和旅游配套的产业。倒湾古镇建筑具有三国时期的风格,古拙粗犷、结构简单,特别是民居色彩以黑、白为基调,显得古色古香。
另外,倒湾古镇附近有白马关、金牛道、庞统祠墓、落凤坡、点将台等景点与古镇交相辉映。金牛道又叫石牛道,得名源自“石牛粪金、五丁开道”的故事,因说石牛能粪金,故称为金牛。石牛粪金的故事,发生在周显王扁和周慎靓王定这段时间,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公元前316年),秦惠王将金牛赠送给蜀王,西蜀五丁引金牛成道,故名金牛道。落凤坡距白马关约2公里,是当年庞统战死沙场的地方,如今是新恢复的古驿道终端,两旁是乡村家舍,落凤坡是个守关打埋伏的好地方,难怪庞统会战死在此。落凤坡旁,有当年为庞统而建的真墓,只有简单的维护,据说这是刘备为其亲选的墓地,可府北看南,是一块风水宝地,现有墓碑一块。庞统祠墓前,矗立着一座节孝坊——白马关尧氏节孝坊。清道光六年(1826年),罗江尧氏婚后不数载,夫丧,守节不嫁,捐家产维修古驿道,知县请旨后在白马关建坊表贤。(曹湘黔/文)
编辑:舒旭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