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曼白《春之晨》
沈成林《天车》
始于明末清初、完善并盛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自贡剪纸,作为民间艺术的奇葩,以其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并于2009年6月跻身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自贡剪纸在盛名之下也遭遇了诸多因素的困扰,面临着如何使这一艺术奇葩薪火相传的困境。
迎来辉煌:自贡剪纸扛鼎全川
自贡剪纸源于民间的鞋花、帽花、窗花等工艺,并在民间应用和流传数百年。它能登上大雅之堂并享誉海内外,余曼白居功至伟。
1918年11月,余曼白出生于湖北省竹山县。1947年春,他漂泊到自贡,以金石篆刻为业。他发现老百姓逢年过节、办婚事时,爱买些剪纸增添喜庆气氛。具有深厚书法、美术基础的他转而钻研剪纸,并逐渐迷上了剪纸艺术,还将其擅长的雕刻技术运用于其中,创造了“刻纸”技法,制作出的图案更精细,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余曼白大胆吸收北方剪纸粗犷雄浑、南方剪纸精巧细腻的特点,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创作风格和艺术特色。
新中国成立后,各单位纷纷开办墙报,需大量剪纸装饰边框,《新自贡报》又常用剪纸作题花,余曼白迎来大发展机遇,剪纸作品供不应求。他还向《人民日报》等报刊投寄剪纸作品,迅速扩大了自贡剪纸的影响力。
1954年底,时任市文联副主席的张宇高在全省文化工作会上向与会代表展示了余曼白的100余幅剪纸作品,被四川人民出版社看中,于次年底为其出版了《剪纸图案集》,共收集44幅作品。此后,余曼白的剪纸作品受到北京中国工艺美术服务部的关注,向他订购了大量作品。他的作品还被送到德国莱比锡博览会上展出,深受外国友人喜爱。由于需求数量巨大,余曼白每天都要工作到凌晨一两点钟。付出总有回报,1956年,余曼白先后被市委、市政府授予“能工巧匠”、“劳动模范”光荣称号。
为满足市场需要,1958年我市成立了工艺美术厂,由余曼白和他两年前招收的徒弟向生祥负责,开始专业生产剪纸。次年,余曼白向在该厂做工的民间技师张汉清借鉴使用印花制版刻刀工具,用机械钟发条磨制的刻刀更柔软、刀刃薄而修长,便于随意在纸上游走。在技法上,余曼白继续大胆吸收木雕石刻、挑花刺绣等技艺;在题材上除了花鸟虫鱼外,他突出钻研少数民族人物头像、戏剧人物等,逐渐形成了形神兼备、秀丽明快、质朴丰润、装饰性强、趣味性浓的自贡剪纸风格。他创作出了《向日葵》、《喂鸡》、《石榴松鼠》等大量优秀剪纸作品,其中《英勇胜过赵子龙,干劲赛过穆桂英》以其时代气息浓烈、寓意深刻、画面壮美等艺术特点,获建国十周年全国美术创作奖,并广受国内外欢迎,四川人民出版社一次印刷即达340万张。
1962年,四川人民出版社编辑出版《四川民间剪纸》,刊出剪纸图稿42幅,其中选用了我市余曼白21幅、易思竞5幅、李五中1幅,可见当时自贡剪纸在全省已呈扛鼎之势。次年,北京国际书店设置专柜销售自贡剪纸。
1964年,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文学家、历史学家郭沫若参观自贡剪纸后大加赞赏,欣然挥笔题写“中国自贡剪纸”。从此,以余曼白作品为代表的自贡剪纸成为自贡“小三绝”之一。
向生祥《秋江》
余曼白《葡萄熟了》
再度辉煌:剪纸传人成就斐然
余曼白先后收徒16人,精心传授技艺,向忠祥、沈成林、吴忠琼、易思竞、陈世清、李世平、胡德芳等人陆续脱颖而出,使得自贡剪纸后继有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再现辉煌。
向生祥在半个多世纪的剪纸生涯中一直在探骊寻珠。上世纪80年代,他在潜心探索中成功地研制出一种新的艺术品种——撕纸,其作品远销国外。他信手拈来各类纸张,仅用几分钟便撕成一幅妙不可言的撕纸画。1992年10月,向生祥应邀赴新加坡献艺,新加坡国家电视台及《联合早报》均介绍了他的撕纸艺术。他有数百幅作品先后被美、英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来华旅游者收藏。
现任中国剪纸协会常务理事的沈成林,潜心研究剪纸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先后创作出了反映盐场工人饱满劳动热情的《烧盐》、《运盐》等大量神形兼备的优秀作品。1989年,他的作品《彝家杀年猪》参加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办的中国首届剪纸大奖赛,荣获二等奖。他还有多幅作品在全国各类剪纸大赛中获奖,并多次应邀赴日本、荷兰等国展销献艺。50多年来,他创作的各类剪纸作品达5000余幅,在《人民日报》、《人民画报》等全国各级报刊发表了1000余幅,选送到境外展出的逾500幅,荣获国际、国家级奖项的作品达200多件。
吴忠琼跟随余曼白学习剪纸艺术后,技艺不断提高,并为自贡剪纸做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1991年5月,日本一杂货铺老板石田浩,因为赠送给我市3000多株辛夷树,成为我市第一位荣誉市民。为了感谢石田浩,市政府赠送了多幅吴忠琼的剪纸作品给他。此后,石田浩多次到自贡购买吴忠琼的《张飞》、《关羽》、《赵云》等三国人物以及《仕女图》等剪纸作品赠送给亲朋好友。
改革开放后,市工艺美术公司开发出了反映本土文化、地域特色浓郁的自贡风光系列剪纸纪念礼品,受到了人们的青睐。1986年,自贡剪纸“三国人物”5万套、40万幅出口日本,创造了出口新纪录。
陷入低谷:诸般原因导致衰落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自贡剪纸渐渐陷入低迷。相关人士分析原因,深感忧虑。
“剪纸的实用性越来越弱,是其从盛到衰的根本原因。”原市工艺美术公司经理徐仁杰说,剪纸最主要的用途是装饰,现在几乎没有单位办墙报时用剪纸了,报纸极少用剪纸做装饰,用它来装饰居家的市民很少,灯会也不再采用剪纸装饰彩灯,如今谁还会穿戴粘贴有剪纸的鞋子、帽子……他说,少了实用性,收藏价值在藏品中又相对较小,剪纸市场必然萎缩。
“除了对工艺美术的热情和精湛的手艺外,剪纸艺人普遍缺少市场运作能力,也是自贡剪纸衰败的原因之一。”易思竞认为。
“剪纸是一门掌握容易,出精品难的技艺。”徐仁杰分析认为,人才匮乏、精品少也是一大原因。第二代自贡剪纸的艺人都已70岁上下,他们的眼力、刀工等都因年高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而中青年人大多不愿意钻研剪纸艺术,因为费时费力收入不高,即便是第三代自贡剪纸艺人中的佼佼者陈怡也不能靠此生存。人才匮乏还表现在第三代、四代剪纸艺人除个别外,几乎都只能制作,不能创作,也就谈不上剪出高档次、高品位的“绝艺”作品来。
对此,沈成林持相同的观点。他说,这10多年来,政府和艺人对自贡剪纸技艺的普及教育做得不算差,但是精英教育差。市劳动技术教育中心、自贡卫生学校分别开办剪纸二课堂已经7年、5年了,他个人也一直在带社会学员,并先后深入到高压阀门厂、川南皮革城等单位传授技艺。据了解,我市有许多人在做“从娃娃抓起”的自贡剪纸普及教育工作:自贡剪纸第四代艺人、贡井区龙潭小学美术教师杨尚禄将剪纸编成校本课程,在课堂上传授剪纸技艺已6年;大安区龙井街钟云山社区92岁高龄的剪纸爱好者张敬果,自1993年起义务指导青少年学习剪纸技艺,至今已培养了200多名学员……但是,因为种种原因,这些人都没能成为自贡剪纸的中流砥柱。
“一些部门不重视也是一大原因。”吴忠琼说,“今年‘三八’节期间,我听说有关部门举办女性书画手工作品展销会,我挑选了两件到区里报名,对方以没有这个项目为由拒绝了我。我又直接拿到南湖体育中心展销现场,有关人员也不同意我的剪纸参展。我耐着性子游说自贡剪纸曾经的辉煌和它的艺术价值,他们看了我的作品后,才给了我一个角落展示。”
“在失去实用性后,自贡剪纸的主要用途是旅游纪念品。”现为市天工艺术品公司总经理的徐仁杰说,由于剪纸艺人分散等诸多原因,自贡剪纸终究没有形成规模效益,很难在如林的旅游商品中登上高枝。
各界齐心:薪火相传艺术奇葩
自贡剪纸怎样才能薪火相传?包括政府主管部门和剪纸艺人在内的社会各界都在思考这一问题,并正在为之努力。
“自贡剪纸要得以薪火相传,一定要抓好精英教育。”沈成林说,自贡剪纸要出精品、传承和发扬其技艺,必须得有优秀剪纸人才。他说,优秀剪纸人才必须具备四点:扎实的美术功底、酷爱剪纸、良好的悟性、恒心。他认为,这需要吸引对剪纸艺术有热情的美术专业毕业生,组建单位,将其招为职工,解决他们的工作和生活问题,使其成为专业技术人才。易思竞也认为,自贡剪纸要保护传承好,应该组建工厂,集中大规模生产。
吴忠琼则期望政府能够给予优惠政策,把对特色文化的保护落到实处。她说,成都市在武侯祠无偿提供了一间大屋展销工艺美术作品,自贡可以在盐业历史博物馆或彩灯博物馆腾出点地方来展销自贡剪纸等民间工艺美术作品。
“没有销路,传统艺术的保护无从谈起,因此必须向市场求生存。”徐仁杰说,可以借鉴当今运作比较成功的书画作品进军酒店的经验。他介绍说,早在2001年,就有由沈成林设计、第三代自贡剪纸艺人林利清剪刻的作品《西秦会馆》、《富顺文庙》以及《天女散花》等被汇东大酒店收藏。遗憾的是剪纸艺人们没有重视酒店、餐厅这一巨大市场,反而是书画界人士受到启发,后来居上。
“在发扬人物尤其是人物头像这一自贡剪纸特长题材的同时,还要立足于盐、龙、灯等本土文化,创新精品。”徐仁杰介绍说,几年前,天工艺术品公司会同剪纸艺人紧扣本土旅游特色文化主题,选用染色柔和悦目的国画纸,研发了一批新型剪纸,受到了市场欢迎,其中陈怡创作的《民族·皮影戏人物头像》、《十二生肖》分别获得2004年、2005年四川旅游商品设计大赛金奖。“在创新产品、提高艺术质量的同时,还要注重产品装潢。”徐仁杰说。
为了传承好自贡剪纸,近年来,沈成林除了积极教学外,还在釜溪收藏一条街和南湖体育中心文化展示馆常年展销作品,并坚持参加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自贡馆活动。
市文化局艺术科科长王希说,作为主管部门,他们一直在监督传承人把省财政补助经费全部用于教学等剪纸技艺传承上,同时努力增进剪纸艺人间的团结。
作为自贡剪纸这一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单位,自流井区文化馆馆长王世泽介绍说,他们打算通过举办剪纸展览、大赛来调动更多艺人和爱好者创作的积极性,并通过讲座、培训,剪纸文化进学校、社区等形式培养民间剪纸艺术后继者。
用简明线条鲜活表现纷繁复杂事物的自贡剪纸,因其独特魅力曾在历史长河中熠熠生辉。市文化局副局长殷嘉茂说,通过政府扶持,艺术家和爱好者共同创新,自贡剪纸这一民间艺术奇葩会得以薪火相传,并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记者 蒋周德
编辑:舒旭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