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宁寺位于四川省威远县向义镇静宁村境内,距威远县城和自贡市区均15公里,建筑面积2.21万平方米。该寺始建于明代,光绪年间复建,后经朱氏以原有建筑群为基础,通过四方化缘筹集经费,开始大规模扩建而成。修建时会聚了四川最好的工匠进行设计和建造,历时近三十年建成,成为川南最大的庙宇之一,在川东、川南乃至湖南、湖北、广东等地享有盛名。 静宁寺取“定静安虑”之义,以期世界康宁。
前不久日本右翼上演“购岛”闹剧,已在西南政法大学离休、定居重庆的大姨父,联想到因日本侵略占领东三省,自己被迫迁往四川静宁寺读书的流亡经历,一向开朗乐观他气愤不已。他说:“日本鬼子当年不仅屠杀我们的同胞,还逼得我们遭颠簸流离之苦,受思念亲人之痛!他们的罪行罄竹难书啊!”
大姨父名叫金生华,东北沈阳人,今年86岁。1941年他才15岁,就因日本鬼子的侵略,被迫辗转千里来到当时已迁往威远静宁寺的东北国立中山中学读书,抗战胜利后迁回沈阳,他后来又报考了西南革命大学——也就是西南政法大学的前身,参加了创建该校的筹备工作。大姨父离休前任西南政法大学刑侦系主任,他思维敏捷,身手不凡:开车骑摩托、射击格斗样样精通,从教以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公安人才。他在入川求学期间,与一位能歌善舞的自贡姑娘结识,后来结为为夫妻,这姑娘就是我爱人的大姨妈。
因为静宁寺的古老传奇,更因为姨父与静宁寺的渊源,日前一个周末,我们去了静宁寺。
初秋的静宁寺,安静中透着几分荒凉:经过多年的风雨浸蚀,而今的静宁寺已没有往日的风采,宽大的院坝透着凋零,原来绿水莹莹的池塘也被填了,寂静的寺庙诉说着岁月的无情!很难想象当年的众香客云集,读书声朗朗。
从静宁寺回来后,我们给大姨父去电话,他听了感慨万千。随后他给我们寄来了他在1944年拍摄的静宁寺照片。他说:“这张照片来之不易,当时的我想到即将离开学校,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来,心中涌起要照张照片的冲动。那时的学生哪来相机,就在学校附近挨家挨户地去找,终于从一个东北军家属那里借来相机。!”我仔细端详这张照片,只见那时的静宁寺建筑群巍峨耸立,绿树环绕,塔与庙宇、亭子布局严谨中不乏错落有致,借鉴了江南寺庙的建筑风格特点,灰色调的寺庙,显得古朴典雅,真是一个参禅、读书的好地方!大姨父深情的回忆道:静宁寺最高的亭子叫“龙华亭”(现已毁损),每天早晚,号手都会在“龙华亭”吹起床号和熄灯号。想起那嘹亮的号声,好像又回到了学生时代。
大姨父说,平时学生的生活比较艰苦、清贫。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学生们轮流到食堂帮厨,参加劳动,冬天,几个星期才能洗到一个热水澡。生活虽然艰苦清贫,但同学们不忘国恨家仇,在努力学习的同时,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每逢九一八、节假日,全校师生都要列队向东北,齐声高唱自己编写《流亡三部曲》:“泣别了白山黑水,走遍了黄河长江,流浪,逃亡、逃亡、流浪……”歌声充满了对侵略者的控诉和对家乡的怀念。
大姨父青年时期的这段经历成为他人生中的一段最珍贵的记忆。他自豪地说,在那极其艰苦的年代,同学们不负时代的重托,涌现出了一大批民族精英和海内外知名学者。曾任北京大学校长的陆平、著名诗人郭小川、考古学家苏天钧等,都曾经在我校就读……是啊,静宁寺在那特殊历史时期,给一大批失去家园的莘莘学子提供一个安静温暖的教室。在中华教育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凝望着饱经沧桑的静宁寺,不禁对她的历史心生敬意……
党跃英/文
编辑:罗彬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