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畅园是江苏无锡市最富盛名的景区。
寄畅园又名秦园,位于惠山横街,比邻锡山和惠山寺,面积15亩,明代正德年间(公元1506至1520年)秦金(宋代秦观的后代,曾做过户、礼、兵、工部尚书)以惠山寺僧舍改作别业,名“凤谷行窝”。他建造这座环境清幽的园林是为了有个怡性养老的地方,可以和志趣相投的人品茗烹茶,吟诗作赋,园林中多古木,后以一墩,万历时园再传至秦耀,整理园中荒芜,变迁陵谷,构园景二十,每一景点题诗一首,取王羲之《答许椽》诗中:“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之意,将此园改名为“寄畅园”。明末清初,园林曾经分割。清顺治末康熙初,秦耀曾孙秦德藻将其合并,并加以改建,延请造园名家松江张涟之侄张鉽掇山理水,疏泉立石,园景益盛。
康熙、乾隆两帝各六次南巡,都必来此园,乾隆仿此园于清漪园中建“惠山园”,即今之颐和园之谐趣园,咸丰同治间寄畅园多数建筑物毁于兵灾,后稍作补葺,1952年,秦氏后裔将私园捐给国家,作为保护性修护;又将园西南角建于雍正时之贞节祠纳入园中,后续重修九狮园石,重建嘉树堂、梅亭、邻梵阁等。
从惠山寺日月池畔进入寄畅园第一个建筑是“凤谷行窝”,两侧抱柱各有一联:“杂树垂荫,云淡烟轻;风泽清畅,爽气节和。”(翁同和旧句)。向东可见锡山高耸的龙光塔,西面则是惠山掩映在月光之中,故曰“侵云、碍月”。内有小池、湖石和回廊。寄畅园的中心为锦汇漪,以锦绣绚丽得名,亭廊桥榭绕水而筑,与假山相映成趣,园内大树参天,竹影婆娑,苍凉廓落,古朴清幽。一泓池水位于中心,池边树木花草、建筑亭台楼榭,远处山影、塔影,近处亭影、榭影、树影、花影,以及天上的飞鸟身影,皆影射至水中。以王维“岩岫盘郁,云水飞动”得名的郁盘为一六角小亭,亭中设有一青石园台,配以四个石鼓墩,传为秦氏之遗物。此外,园中还有美人石、知鱼槛、砖雕门楼、御碑亭、堆栈假山、七星桥、八音涧、含贞斋和秉礼堂等诸景,皆独具特色。
寄畅园布局以山池为中心,浑合自然,东面建有亭台水榭,曲折长廊,交相呼应。园内假山起伏,主次分名,中部以土为主,地势较高,两侧以石为主,相对较低,其间种植树木花草,衬托山势。假山依惠山东麓山势,作余脉状,又构曲涧,引“二泉”伏流注其中,潺潺有声,世称“八音涧”,与“天下第二泉相连”。以巧妙的借景,高超的迭石,洗练的建筑,并引名泉之水入园,精心梳理、纳惠,结合山水自然风光,显得古朴、幽静、清旷、疏朗与自在,在江南园林中别具一格。属山麓别墅园林,在1988年1月15日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康熙、乾隆多次下江南,每次必到寄畅园游览,康熙皇帝还为寄畅园题写了“山色溪光”和“松风水月”。乾隆皇帝游寄畅园也曾写下:“双河舟溯惠溪湾,雅爱秦园林壑间。月镜光含窗潋潋,云伸声落涧潺潺。”
编辑:张昊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