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天下 发现自贡 文化 健康 教育 商圈
搜索

一座“工匠精神”的丰碑

2016-04-08 21:15 自贡网

0

分享

裴建成

燊海井——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一口古老盐井,井位坐标为北纬28°55′37″至29°38′25″,东经104°2′57″至105°16′11″,海拔325至360米,地理位置在自贡市大安区燊海井盐史公园山体东麓,紧靠大安老街。

燊海井,曾几度更名,终以“燊海”定格。“燊”,象征着生意红红火火,天然气源源不断;“海”,是期盼卤水如大海一般汲取不尽、用之不完,也寓意财源滚滚。作为一位在当地生活、工作多年的老同志,我路过燊海井已经不计其数,平时熟视无睹,可每当跨入那道门槛,总会平生敬畏,感慨万千。

仰望钻井史上的丰碑

燊海井是世界上第一口由人工钻凿的超千米深井,它开凿于清道光十二年,凿成于道光十五年(1832年——1835年)。198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博物馆》杂志中向全世界宣布,该井“深达1001.42公尺,这是当时深井的最高纪录,也是19世纪中叶前世界深井钻井纪录”。直到燊海井凿成11年后的1846年,俄国人谢苗诺夫才钻出8口约60米深的浅油井;24年后的1859年,美国人狄拉克也只钻出一口深不过21.69米的油井,采出了1.8吨石油,比起燊海井来,可谓望尘莫及。燊海井的开凿成功,不仅是世界钻井史上极为重要的里程碑,在其引导的盐卤深井开凿中,人类又逐步发现了地层深处的油气资源,因利用井盐钻井方法进一步寻找和开发油气资源,从而掀起了一场影响深远的能源革命。

燊海井见功之初,日喷黑卤万余担,日产天然气8500立方米,可烧盐锅80余口,日产盐14吨左右,是一口卤、气同采的高产井。谁也没想到,自燊海井喷涌出高咸度的黑色卤水那一刻起,它在制盐史上独一无二的地位便已奠定,古老盐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折点也就此形成。

此后的18年间,盐商们或新钻深井,或淘复加深旧井,过去悄无声息的地区,突然间被以燊海井为代表的深井卤气掀起了层层巨浪:一座座天车林立、一口口盐井密布、一排排灶房毗连。燊海井所在的大坟堡成为了富荣盐场东场的“标杆”,也引领着富荣盐场走上了“水丰火旺”的鼎盛时期,跃居四川榜首。仰望那用蔑索和一根根圆木捆制而成的18.3米“天车”,不算宏伟却称得上巍然挺立;俯首这曾在盐工一脚脚蹬踩下冲击打井的陈旧木碓架,其貌不扬却让人肃然起敬。

回望鼎盛盐都的标志

燊海井开凿成功是随“卓筒井工艺”出现,兴起于北宋庆历年间的“冲击式顿钻凿井法”日臻成熟的必然结果。这一传统的钻井技术,仅就设备而言至燊海井开凿期巳形成了由木制碓架、井架(天车)、天地辊(滑轮)、大地车(绞车)组成的一套完整的体系,运用这套设备钻井,先是倒碓,劳动者站在碾架上足踏碓板,翘起碓头将连接着的锉头提起、接着劳动者跳开,锉头随着落下的碓头,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井底猛力冲击顿钻,如此反反复复,然后再推动大地车,通过滑轮天车,将扇泥筒下到井底,把钻凿出的泥浆碎石提取出来。用这样的方式凿成一口井,往往要耗费几年甚至一二十年时间。

正因深井异常难凿,所以燊海井的凿成不仅是中国古代钻井工艺成熟的标志,也彰显着盐场人的毅力。以燊海井为代表的“卓筒井”深井钻采技术开拓了西方近代绳式顿钻钻井法的先河,掀起了人类社会一场重大的能源革命,因而被誉为“中国古代的第五大发明”和“世界石油钻井之父”。

燊海井是千年盐都鼎盛时期的历史见证,也是迄今唯一保存最完整的集凿井,采卤、制盐一体的井盐生产遗址。主要建筑构造有碓房、大车房、灶房、柜房等,主要生产设备有碓架、井架、大车、盐锅、盐仓、烟巷等。其西侧和北侧当年皆为井盐生产区域,曾分布有晒卤台、笕杆、卤水池等工艺设施。提取的盐卤通过笕杆首先排入晒卤棚,这是将木头、藤条或稻草支成的倒V字形的架子,记得上世纪50年代自贡地区仍有零星分布,自己也曾把晒卤棚当成过儿时的游乐场,卤水浇淋在棚上,经过太阳照射蒸发提高浓度后再排到锅中熬制;锅中煮沸的卤水出现盐花和悬浮物时,又把准备好的黄豆浆按一定比例下锅,吸除硫酸钙等杂质并用竹编“灶筛子”将泡沫清除,称为“提浆”;提浆之后的锅内盐卤“清澈见底”,然后下母子渣盐以促进结晶;最后是淋花水,花水是卤水久煮下豆浆后提出的饱和盐水,等盐煎成后放入木甑,用花水均匀地淋透相当于再次清洗杂质。至此,传统方式熬制的盐巴洁白晶莹、口感纯美。

燊海井的开凿,不仅揭开了这块三迭纪嘉陵江石灰岩地层地区的秘密,而且由此“因盐兴市”。周围1.2平方公里的地方先后钻井198口,各地盐绅商贾纷至沓来,凿井设灶,在此地形成了天车林立,锅灶密布,视管纵横,云蒸雾蔚,一派井盐生产的繁荣景象。天车是用木头和蔑条捆绑竖立于井口用于采卤、淘井、治井的井架,不管从采卤或者古建筑角度来说,都是自贡特有的不可多得的文物,有多少口盐井就有多少座天车。据史料记载,1914年仅自流井就有“水火两井共960眼”,而废井则有11800多眼。《自贡市盐业志》记载了当时人声鼎沸的场面:“其声有人声、牛声、车声、梆声、放漕声、流涧声、汤沸声、火扬声、铲锅声、破篾声、打铁声、锯木声。其气有人气、牛气、泡沸气、煤烟。气上冒,声四起,于是非战而群嚣贯耳,不雨而黑云遮天。”

这壮观的生产景象,已成为千年盐都的世纪绝响,而燊海井无疑是其中最为强劲的旋律。

凝望步入老年的古井

历经181年的沧桑,燊海井走过了它的童年、青年和壮年,步入了老年。1875年后烧盐锅仅存20余口,年产盐约3000斤,1955年又因井内发生事故,天然气降至1200立方米,卤气资源逐渐枯竭,生产规模日渐缩小,至2000年底燊海井占地仅有1600平方米。燊海井作为喷涌盐卤和天然气的生产盐井已经精疲力竭,但作为一座记载井盐发展和自贡人文的丰碑却依然耸立。焕发古井青春,成为当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

1984年初,相关单位联合启动燊海井修复工程,经一年多时间,这处清代井盐生产现场基本修旧如旧。迎面是一座黑漆大门,大门上方的匾额上大书“燊海井”三字;跨入门内,左侧是天车和碓房,碓房里陈列着碓架、汲卤用镔筒和一些治井工具;右侧为推汲卤水的大车房,车房内有一个设备完好的16瓜大车及附属设施,可供操作和表演;从碓房和大车之间拾级而上,可见一座两层建筑,底层是盐仓,上部为柜房,后面的灶房有序排列着8口盐锅,每天沿用传统的煎制方法手工生产食盐。

上世纪90年代初,国家文物局曾拨出专款对燊海井进行过一次抢救性维修,主要修复了灶房、大车房、碓房、朝门和新刻了凿井图说。

2001年,燊海旅游开发公司成立后投入资金,对危及燊海井安全的周边民房部分拆迁,入埋杆管线,维修、添置石梯、屋顶、电器线路、消防设施等。现在的燊海井本体由三部分构成:盐井天车房、大车动力房和灶房(盐锅、盐仓、柜房、更衣间、晾盐坝、包装间),本体展示出的整套古盐井钻凿、提卤、采气、煎盐传统技术和工艺是文物保护的核心所在。

随着井盐技术的不断发展,真空制盐代替了传统的手工劳作,目前全国手工制盐作坊仅存燊海井了,如果说当年的传统制盐技艺只是一种单纯意义的生产,现在燊海井保留传统制盐流程就是活的文化遗存。所以,2006年2月12日 “天车”模型和燊海井模型双双得以在当天开幕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上闪亮登场。

展望“燊海”不息的未来

自贡历史上一代代盐工“亭午而气不苏,夜深而汗未了”,谁能想到超千米的燊海井,竟是盐工们用自己的双脚,一脚一脚连续三年不停踩出来的“脚脚红”?这需要何等坚韧的合作意识、工匠精神和顽强毅力!

如今的燊海井能成功展示其传统制盐技艺,离不开坚守在盐锅旁的新一代“烧盐匠”们,他们可以说是手工制盐的“活化石”。他们中多数是老盐工的儿孙,在蒸汽弥漫、高温袭人的盐锅旁常年赤裸上身,年复一年与卤水、灶笼子、铁铲、烟子扁、盐竹包、磨盐扁打交道,“歇人不歇火”,24小时轮班烧盐,人人脊背略显微驼,个个双手布满老茧,他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向游客再现昔日盐工的劳动场景,博得一批批游客的关注和敬意。

人民群众对文化旅游生活的渴求,有识之士对保护自贡盐史文化的呼吁,党和政府对文物保护利用的远见卓识,无一不像春风,吹拂着这口古老的盐井焕发青春的魅力。自开馆以来,燊海井接待全国和世界各地的游客已达60余万人次。自贡一批盐史专家、地质专家、热心人士撰写歌赋,设计雕塑,倾情关注,竭力帮助。尤其不能忘怀的是中央领导人的鼓励:2003年5月12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锦涛亲临这里参观。此前,董必武,刘少奇,胡耀邦,何鲁丽,廖汉生,方毅,杨汝岱等也先后视察此地。中央领导的关注给燊海井的发展极大的鼓励,指明了方向,坚定了信心。这几年大安区燊海旅游开发有限公司精心编制并报批了《自贡燊海井保护规划》,为盐都这口最负盛名的盐井加强了保障,描绘了美好愿景。

燊海翻涌,生生不息!作为世界上第一口超千米深井,作为盐井钻凿、提卤、采气、煎盐传统技术工艺流程的实物见证与鲜活教程,燊海井早已声名远播,期望它的未来会更好。

编辑:张昊灿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2006-2024 WWW.ZGM.CN 自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自贡日报社 主办

地址:四川省自贡市汇川路1240号自贡报业大楼 电话:0813-8220769 8220773 邮箱:webmaster@zgm.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90016 蜀ICP备11013724号 川公网安备51030002000105号

涉本网站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电话:0813-8220769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

涉未成年人投诉举报电话:0813-8220770 电子邮箱:wcn@zgm.cn |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渠道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举报电话: 12377 | 涉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13-8220770 | 涉企举报专区

食品安全投诉举报电话:0813-2988060 电子邮箱:zgsscjgjyj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