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天下 发现自贡 文化 健康 教育 商圈
搜索

“晚清第一词人”赵熙的教育情怀

2019-03-10 16:25 自贡网

0

分享

□  吴岷钟

勤奋求学高中进士

赵熙,四川荣县人,字尧生,号香宋,亦署雪王龛。蜀中“五老七贤”之一,世称“晚清第一词人”。

清同治六年(1867)九月,赵熙出生在荣县县城北郊宋家坝一农民家庭。赵熙从小耳濡目染,深知农民种地十分辛苦,只有读书才能改变个人命运。从4岁开始,赵熙跟随父亲在私塾培根书屋勤读诗书。由于他刻苦努力,6岁便能诵读四书五经,8岁就能背诵唐诗宋词,12岁便能咏诗作文,成绩往往在同学中遥遥领先。15岁参加童子试就榜上有名。17岁参加院试,以优异成绩得中秀才。20岁只身前往嘉定(今乐山)九峰书院读书。23岁时,在双流、营山等地教书。24岁参加乡试,以优异成绩考中举人。25岁,考中进士二甲53名,授翰林院庶吉士。进士是中国科举考试的最高功名。

赵熙考中二甲进士,实属不易,且被授予翰林庶吉士职位,成为皇帝身边的工作人员更是难得。但是,由于该职位薪水不高,加之家中不富有,久居京城十分艰难,故于第二年(26岁时)辞职回川,前往重庆参加府考的主持和评卷工作,攒得一点盘费后才回到荣县。27岁时,赵熙再次入京应保和殿大考,又以优异成绩名列一等,并授翰林院国史编修之职(正七品)。后因中日战争爆发,赵熙与朝中主和派李鸿章等人政见不同,便借故请假回家,再次前往重庆主持府考评卷等事宜。

从教讲学传播新理念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赵熙做完重庆府考之事后回到荣县,受荣县原知县唐选皋等的邀请,出任荣县凤鸣书院山长(校长)。任职伊始,他便在自己书房的门框上书写“请回俗士驾,笑读古人书”的楹联作为书院的办学理念:一是要驱俗求雅,以“雅士”作为一生的追求;二是要读古人书,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这年,赵母在老家病逝,赵熙便一边在家守制,一边管理凤鸣书院的教学工作。

后来,他又受川东道黎庶昌之聘到重庆东川书院去任山长。此间,在这里求学的学生有向楚、江庸、龚秉权及日籍学生成田安辉等人。其中,不少学生日后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名人翘楚,如:向楚是辛亥革命先贤,曾任四川省代理省长;江庸是中国近代法学家,曾任新中国首届政务院政法委员和全国第一届政协委员(受毛泽东手书邀请)。时值戊戌变法期间,赵熙主张“新法”,与刘光第等“七君子”义气相投。七君子被害后,赵熙冒着杀头的风险,不仅将刘光第的儿子刘长述收为义子,将其带到东川书院读书,而且还将刘光第的《甲午条陈》稿收藏在家,后成为国家的重要文物。由于赵熙向学生灌输“新法”的思想,致使他当时的不少学生都成为了辛亥革命的中坚力量,东川书院也成为了重庆起义的地下指挥所,被史学界称为“革命的胚胎之地”。

1899年,32岁的赵熙因母丧守制已满,赴京复职。亲见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赵熙无心出仕,极力主张“讲学兴农”以谋“自立于久远”。他的这种先进的思想受到当时不少社会人士的认可。四川泸州的知州沈幼岚(字秉坤)受赵熙思想的影响,便约刚从日本考察归来的周善培和刚从北京辞官回乡的高楷等人一起筹办川南学堂。周善培是赵熙在营山教书时的学生,高楷与赵熙在北京也有交往,所以周高二人一拍即合,立即共同邀请赵熙到书院作首任监督(即校长)。

1901年,赵熙欣然前往泸州任职。赵熙与这些具有新思想的办学人士志同道合,在拟定校名时,赵熙说:“我非常赞成日籍学生成田安辉的主张‘为学当为大通世界之学,不为拘守方隅之学,这可称之为横,另外再加上我的意思,为学当为上下古今之学,不为耳目尺寸之学,这就是纵。纵是经,横是纬,所以就取名经纬学堂吧。”三人完全赞成,于是就取全名为“川南经纬学堂”,这是四川第一所“新学”。该校办学开明,办学完全私费。教学内容除教经史外,还开设日文、算术、地理等新课,并聘请日籍老师来校授课。由于该校不仅办学规模和宗旨都“求新于旧”,而且是四川“五老七贤”之一的赵熙任校长,所以不少博学人士纷纷来校执教,众多省内外的热血青年望风来投。其中有后来成为“延安五老”之一的吴玉章、同盟会四川分会会长黄树中(复生)、辛亥革命后任重庆军政府总务处长及四川政协副主席的但懋辛等。这些学生受学校倡导新思想、灌输新理念的影响,多数人都成为了辛亥革命的先驱和中坚力量。1902年,为了培养更多的中小学教师,以响应戊戌变法“废科举兴学校”的理念,赵熙又将川南经纬学堂改名为川南师范学堂,这是当时川南唯一的师范学校。1903年,赵熙著文写下了《川南学堂记》,专门记述了学校的建设情况和办学宗旨。川南师范学堂于1957年改名为泸州师范学校,曾是荣县师范学校的对口联系友好单位,现为泸州职业技术学院。

兴办文学舍传承文化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后,赵熙先后被提拔任命为翰林院国使馆协修、纂修和都察院江西道监察御史(从五品)等职。然而,他生性刚直,与官场人等政见不合,遂于1912年秋回川客居重庆,1914年回到荣县宋家坝旧宅闲居。之后,北洋军阀与川军21军、24军先后在荣县境内激战,造成县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为了尽力保护县人的生命财产安全,赵熙不顾年老,亲自出面调停,方使荣县的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为了保护荣县孔庙的庙产,使荣县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他亲自出面在荣县文庙的庙产中创办了以传授经、史、子、集为主要课程的文学舍,并亲自主讲诗词兼教书法。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后,学堂等新学已在全国普及,荣县文学舍逆袭新潮,冒着背负复古骂名的风险,勇敢地承担起了保护传统文化,抵御外国文化冲击的重任,使“世衰”仍有“旧学”,“二千年夏声”至今而“不寂”。在王仲庸主编的赵熙集中,赵熙对主办文学舍的原因作了解读:“敝处文学舍仍是三家村的模范(三家村,出自苏东坡《用韵送鲁元翰知洛州》一诗,本意为偏僻的小山村,自谦之词),近来学童少能读《论》《孟》者,则一切无从说起。稍举唐以来诗,又平仄茫然,世道所趋至此。”为了不使荣县传统教育的水平不致继续下降,赵熙毅然逆潮流创建了文学舍,为保存中国的传统文化做出了特殊的贡献。由于他的社会影响力,他的文学舍立即吸引了县内和重庆、乐山、犍为等地的100多名青年学子前来就学。不仅如此,赵熙还出面募资在荣县文庙前修建了图书馆,用于收藏古今书籍,算是荣县最早的图书馆,为进一步保存传统文化精品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到民国十九年(1930)时,赵熙看透了蒋介石的真面目,他说,民国在蒋介石的领导下,只知道打内战,从不重视教育。后来,他游重庆时,蒋介石宴请他,欲聘他为民国政府高级顾问并给予优薪和“敬贤养老”费,但被他谢绝。民国政府不重视教育,没给教书育人的舞台,赵熙便潜心创作诗词书画,全力从事戏剧史学研究,以此来教化人的觉悟,以“祈民生富教为本”。尤其是他主持修纂的《荣县志》中,将民生列为修志的宗旨之一。在“秩官”“人士”卷中,大力赞扬见德不见才、见化不见政和成仁不顾此身残的忠义之士和烈女、孝子等好人好事,让天下人见贤思齐。该《荣县志》被誉为巴蜀名志而被广泛赞誉,是人们学习传承荣县文化传统和了解荣县历史的难得的教科书。

赵熙除了通过其精湛的文艺作品来感染教化大众外,更以其特有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赵熙因家境贫穷,常常布衣打扮,往往被一些达官贵人耻笑,但他对此从不计较。他用自己刚直敢言、不畏权贵的气质感染学生,使学生因此敬重他。如江庸,其家庭十分富有,但他却不因赵熙老师的寒士作派而厌其学,他学习老师的高贵品质,后来成为了近代法学家。周善培,是营山知县的儿子,该生天资聪颖,但桀骜不驯,他赶走了几任老师,而赵熙到营山任教后,言传身教地引导其成为品学兼优的好学生。周善培在赵熙的引导下,学有所成。后来,周善培成为了中国民生公司的董事长,并受赵熙的影响,成为了著名的书法家。赵熙逝世前,他的弟子曾收集整理了赵熙诗词2000余首。1949年后,称赵熙为先生的郭沫若,倡议出版《香宋诗集》,并由江庸校勘,周善培作序,后更名为《香宋诗前集》。《香宋诗前集》所需经费,均由郭沫若及江庸、周善培等弟子承担。

赵熙作为诗词、书画大家闻名中外,尽管他的教育思想还未成体系,还需进一步挖掘,但他终身对教育的热爱、对教育强国的理念,却是不容否认的,他作为近现代中国文化教育界的标志性人物,当之无愧!

编辑:熊丹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2006-2024 WWW.ZGM.CN 自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自贡日报社 主办

地址:四川省自贡市汇川路1240号自贡报业大楼 电话:0813-8220769 8220773 邮箱:webmaster@zgm.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90016 蜀ICP备11013724号 川公网安备51030002000105号

涉本网站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电话:0813-8220769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

涉未成年人投诉举报电话:0813-8220770 电子邮箱:wcn@zgm.cn |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渠道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举报电话: 12377 | 涉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13-8220770 | 涉企举报专区

食品安全投诉举报电话:0813-2988060 电子邮箱:zgsscjgjyj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