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7日上午,秋日艳阳高照,在沿滩区瓦市镇沙溪村村民李忠良的柑橘种植园里,一排排果树整齐划一,每一株都已挂上了不少拳头大小的青色果实。“今年试挂果,要注意修剪,果实不能太多,会影响柑橘树生长。”“这段时间要多用磷钾肥,少用氮肥,可以更好地提升果实品质。”……沿滩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研究员杨国禄一边查看柑橘园情况,一边耐心给李忠良交代注意事项。
今年,李忠良的700亩柑橘树试挂果,他特别上心,每天都要到柑橘园里转转,生怕有点啥问题。他是杨国禄对口联系的科技示范户,柑橘园的情况也同样牵动着杨国禄的心,每个月至少要来园内查看两三次。看着长势良好的果园,李忠良和杨国禄都对丰收充满信心。
这信心,源于农业科技进步和农技推广运用带来的效益增长。“种养循环”模式、“肥水一体化”技术这些对李忠良来说曾经十分陌生的名词,如今已成为他增收致富的“秘笈”。
2016年,44岁的李忠良结束了多年在外地打拼的生活回到家乡创业,办起了生猪养殖场,年出栏生猪4000余头,经济效益好,但粪水污染也成为一大环境问题。此时,沿滩区正在大力发展柑橘种植,并推广“种养循环”模式。用养猪场的粪水经过发酵处理,可以成为柑橘树的天然有机肥,既节约成本,又能提高柑橘品质,还能有效减少环境污染问题,可谓一举多得。
看到发展前景的李忠良在2018年流转村里的土地,开始种植柑橘。“我18岁就离开村里到广州搞建筑,这几年又回乡当起农民,自己不再漂泊了,也带着乡亲们致富。”李忠良告诉记者,为了帮助他发展柑橘,杨国禄从选育品种、苗木栽植,到建设灌溉设施、果树修枝、除虫等柑橘园管理各个环节都参与指导,用先进的农业技术给离开农村多年的他吃下“定心丸”。
现在,养猪场每天产生的十多吨粪水经过处理后成为柑橘肥料,通过“肥水一体化”技术,一年可以为柑橘园节约50万元左右的肥料,并大大提升了种植效率。
9月中下旬,李忠良柑橘园内的“由良”品种柑橘就可成熟,金秋砂糖桔、“大雅”品种柑橘也将在今年晚些时候陆续丰收。在李忠良的带动下,二十多名当地村民定期不定期在柑橘园里务工,还有不少村民自家也种起了柑橘。
作为农技专家的杨国禄,工作也更加忙碌,除了对口联系种植养殖大户外,担任沿滩区科技特派团团长的他,还要负责管理选派到全区各村的21名科技特派员开展农业知识宣传、农技指导服务和培训等工作。农业科技工作者们走村入户、走进田间地头,以科技惠农富农的新动力帮扶更多农民过上小康生活。(记者 张翠娜)
编辑:冉华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