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网记者 廖蓝蕾
宜昌是长江中游的起点,“上控巴蜀,下引荆襄”,境内长江径流232公里,拥有岸线536公里。化工是宜昌第一个产值过千亿元的产业,一度贡献了宜昌全市近三分之一的工业产值,解决了大量就业问题,但粗放的生产方式也让宜昌一度陷入“化工围江”的环保困局,威胁着母亲河长江的生态安全。
12月2日,中国地市报研究会理事会换届暨全国媒体“共抓长江大保护”宜昌行活动在湖北省宜昌市举行。在宜期间,记者走进长江岸线、沿江园区、乡镇村舍,实地探访了宜昌实施《宜昌化工产业专项整治及转型升级三年行动方案》,打出“关改搬转治绿”组合拳、破解“化工围江”的丰硕成果:宜昌绿色发展指数位居湖北省第一、2019年高质量发展考核位居全省第一。昔日“化工围江”,今朝“江豚逐浪”,宜昌江段长江江豚种群从2头至3头增长到了17头以上,成群的中华秋沙鸭现身沮河国家湿地公园,500多万尾中华鲟从宜昌放归……
图:宜昌:黄柏河生态补偿交出碧水“答卷” 三峡日报(通讯员 张国荣 李重庆 摄)
浩荡长江,流经宜昌232公里。
天赐资源,黄金水道,宜昌做起了“磷”文章,衍生出一批磷化工企业,形成产业链。
但化工企业沿江集中布局,园区危险废物处置、污染防治能力不足……破解“化工围江”,势在必行!宜昌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长江大保护,转变发展方式,奏响绿色高质量发展新乐章。
2019年以来,长江干流宜昌段3个断面持续稳定在地表水Ⅱ类标准。宜昌江段监测到长江生态“指标生物”江豚数量从3头增加到17头以上,频现逐浪戏水景观……
宜昌市提出,下一步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奋力打造长江经济带化工产业绿色转型示范区,用实际行动谱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篇章。
铁腕护江 推进“关改搬转治绿”
“十三五”开局年,时代出卷:“长江病了,而且病得还不轻”。
化工产业该何去何从?
这道“必答题”,把宜昌推到了十字路口:一边是“手下留情”,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走粗放式发展老路。
一边是生态优先,以转型升级为支点,撬动高质量发展。这意味着要关停上百家企业,调整产业结构,腾退能源、环境空间,填充高端、绿色的新动能。
“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习近平总书记为长江经济带发展定下的总基调、大前提。
坐镇三峡库坝区生态屏障、长江流域生态敏感区,宜昌义不容辞:铁腕护江,实施沿江134家化工企业“关改搬转治绿”。
2016年11月,蹲守长江47年宜昌田田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正式停车;2017年12月,启动拆除。
一声令下,3亿元的年销售额、2亿元的生产装置、近3000万元的年均利税,瞬间化为云烟,消失在长江南岸。
铁腕护江,宜昌继续破冰。湖北香溪化工有限公司启动拆除;湖北兴瑞硅材料有限公司第一热电厂烟囱成功爆破……
理性转身的同时,还理性善后。宜昌通过人清、设备清、垃圾清、土地清,彻底根除长江污染隐患。
全力修复田田化工厂区土壤,宜昌邀请专业公司“诊断”“治疗”,将人居环境风险降至“红线”以下,并撒上草籽,让生产岸线化身生态岸线。
一鼓作气,截至今年10月底,宜昌已累计完成关改搬转任务106家,其中关停38家、改造升级55家、搬迁入园6家、转产7家。
破解“化工围江”,宜昌精细化工占化工产业产值比重从18.6%提高到36.2%,化工产业产值占比从33%降至19.9%,经济增速在降至2.4%后触底反弹、逐年攀升,2018年达到7.5%,2019年达到8.1%。
宜昌人居环境也得到显著改善。长江干流3个断面全部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空气质量改善幅度两度排名全国第一;211公里、28521亩长江干支流岸线重新披上了“绿装”……
如今,宜昌破解“化工围江”难题的经验已在沿江11个省市推广。
图:宜昌市猇亭区长江兴发园区段拆迁还绿效果(图片由宜昌市林业局提供)
“组团”发力 打造绿色工业园区
以“关改搬转”为契机,以项目建设为纽带,推动产业集聚发展,让化工“老火车”跑出“加速度”。
这是宜昌姚家港化工园、湖北宜都化工园被赋予重要使命。
“强链”“补链”“延链”,两园以龙头企业为依托,谋划“错位”发展。
宜昌姚家港化工园以三宁化工为龙头,延伸发展化工新材料、精细化工和高端农用化工等,形成了20条成熟的产业链闭环。
湖北宜都化工园引入宜都宜化、楚星等化工企业,打造基础磷化工、精细化工、医药化工为主体,化工建材、能源等为辅助的生态产业集群。
建设过程中,两园聚焦一流的环保安全、一流的工艺装备、一流的园区管理,向绿色化工园迈进。
2017年6月,宜昌姚家港化工园被列入国家发改委、财政部确定为循环化改造重点支持园区;次年,牵手中国化学工程集团,斥资152亿元,助力搬迁化工企业升级、转型;随后,推广智能工厂模式,加快5G在人员、设备、产品中的运用,进一步推动园区向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湖北宜都化工园也坚持高端定位,向化工新材料、高端精细化工等企业项目抛出橄榄枝,严把企业入园环评关、安评关,累计“拒绝”了总投资200余亿元的50多个不达标项目。今年10月,两园双双跻身国家绿色工业园区。
对其余化工聚集区,宜昌也在评估环境承载能力、企业安全防护距离等基础上,实施了整治。其中,5个污染较大、不符合城镇规划的园区被予以关闭;另外5个,按照合格合规园区的标准,进行整改达标、控制性发展。
在猇亭化工园,建成5.2万平方米的人工生态湿地,处理猇亭污水处理厂达到一级B标准的中水,使工业废水排放总量得到控制;
在兴山白沙河化工园,组建攻关小组,研发黄磷电炉淬渣系统,不仅使黄磷尾气全部净化回收,还为燃烧、烘干等提供了原材料……
“组团”发力,一个个集高端化、绿色化、精细化、循环化于一体的“超级工厂”已现雏形,时刻准备为宜昌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蓄能。
图:宜昌江段监测到长江生态“指标生物”江豚成为网红打卡景观(三峡日报社供图)
变“退”为“进” 抢占发展先机
智者所图者远,所谋者深。
抓住搬的机遇,做好转的文章,需要大格局、大胸襟和大视野。
三宁化工率先垂范。做减法,淘汰40万吨尿素厂及12万吨合成氨产能;做加法,投资百亿,启动“合成氨原料调整及年产60万吨乙二醇项目”。
采用国际先进技术,新项目不仅实现了煤化工多联产和产业升级,更在安全环保、低耗节能等方面处于行业“领跑”地位。
同样变“退”为“进”,成功抢占先机的还有兴发集团。
全力布局微电子材料、有机硅新材料等“高精尖”,兴发集团已开发出电子级、医药级、食品级主导产品13个系列369个品种,成功打破国外技术封锁,填补国内空白。
不仅如此,产品、废液、废气、废渣,水、电、煤等资源实现全集团、全流程循环利用,每年为企业新增效益3亿元以上。
做历史眷顾的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越来越多的化工企业,以时不我待的魄力与担当,在更高水平、更优质效的疆场上谋棋落子。
宜都市华阳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投入千万元,新建年产1.5万吨紫外线吸收剂项目,在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的同时,助推产品整体迈向中高端;
宜昌聚龙环保科技有限公司,以搬促转,产能扩大7倍,产品种类翻了3倍,销售范围从宜昌覆盖到长江流域,成为全省最大的水处理剂生产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腾笼”换鸟,聚力前行。在转型发展的火热一线,越来越多的企业驶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成倍提升宜昌化工行业的“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
做大做强磷化工先进制造业,宜昌还跳出市域,与荆州、荆门联合打造磷化工产业集群,形成精细磷化工为主,配合煤-氟-硅-钙-盐-石油化工的完整循环产业链,目前,在技术上总体国内领先,部分领域达到世界先进水平,6种产品产销量全球第一。
“十四五”期间,宜昌将继续对标“高档化、精细化、循环化、绿色化、国际化”要求,深度打造长江经济带化工产业绿色转型示范区,重现“峡尽天开朝日出,山平水阔大城浮”的亮丽景观!
编辑:马莉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