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网记者 张才
救助:
八月的海南,天气格外炎热。
2020年8月19日,海口市金盘派出所民警护送一名在街头流浪乞讨的老人至海南省救助站。由于老人患有老年痴呆且“乡音较重”,救助站工作人员无法与之沟通,在当地媒体发布寻亲信息无果后,最终请来了站内四川籍保洁阿姨充当临时“翻译”,才对老人的情况有了一定了解。
老人名叫彭志成,今年76岁,出生日期不详,家住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育有一子两女,本人离家数十年未归,目前居无定所。
海南省救助站工作人员随即对其个人信息进行核实,并请求威远县救助站协助核查。很快工作人员就收到回复,已经联系上彭志成的其中一个女儿彭小梅(化名)。但在随后的交流中,彭小梅称父亲离开时自己年龄尚幼没留下任何记忆,如今母亲年迈且双目几近失明,因此无法从照片上确认“彭志成”就是自己的父亲。接下来,海南省救助站工作人员特意安排彭志成和彭小梅进行了一次视频对话,不料场面十分尴尬,两人均摇头称不认识对方。
“寻亲”之旅就此陷入僵局。在接下来的沟通中,彭小梅提供了一条信息称父亲本为“上门女婿”,其户籍所在地为自贡市自流井区。海南省救助站工作人员随即和自贡市救助站取得了联系。
寻亲:
2020年8月25日,自贡市救助站接到海南省救助站请求后,查询到了一条关于“彭志成”的信息:彭志成,出生日期1944年11月16日,家住自流井区仰天窝7号。自贡市救助站工作人员随即和郭家坳街道光大街社区取得联系,得知因棚户区改造“仰天窝7号”已不复存在,建议到派出所进一步查询。
接下来,工作人员来到了郭家坳派出所,查询结果是因“下落不明”彭志成的户籍在多年前已被注销。几经周折,工作人员找到了彭志成的表弟朱某,对方看过其照片后觉得“有些挂像”,并提供了一条线索:彭志成曾在自流井区中医院从事过后勤采购。但接下来的查询结果并不如人意,整个医院无人认识此人。
自贡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和社区工作人员商讨彭志成救助事宜。
“感觉上,两个‘彭志成’应该就是同一个人。”自贡市救助站工作人员钟丽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要做的就是找到“证据”。接下来一段时间,她和同事一起走遍了郭家坳周边,不论是菜市场还是餐厅、茶馆,碰见上了年纪的人就掏出手机点开照片询问:“有没有印象?见没见过这个人?”
当这条路走不通后,自贡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将目光又转向了彭小梅——亲子鉴定成了确定老人身份的唯一方式。经过大量思想工作,多次电话及面谈后,彭小梅最终同意接受采样。9月17日,海口市公安局司法鉴定中心出具鉴定意见:支持受助人彭志成为彭小梅的生物学父亲。
上户:
11月13日,彭志成经救助渠道一路辗转回到了自贡,住进了自贡市救助站。但回家的大门并没为其敞开,接下来在救助站一住就是一个多月,远远超出了受助人站内救助期一般不超过10天之规定。
“进站时是拄着拐杖,扶着进来的。”钟丽介绍彭志成入站后住进了特护房间,由于其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还安排专人进行照顾。随后工作人员带彭志成到医院作了一次全面体检,发现其患有高血压、高血脂、乙肝以及其他有一定传染性疾病,需要长期服药。经工作人员精心照顾,彭志成后期不但饭量增大了,气色变好了,还扔掉了一直拄着的拐杖,不需人搀扶行走自如。
自贡市救助站工作人员陪同彭志成体检。
“刚开始还好,自从他女儿来看过他一次后,就闹着要回家,整晚整晚地哭。”钟丽称彭志成要实现“回家”的愿望,首先要解决户口问题,其次(也是其中最难的)是家人能不能接受他的问题。
11月16日,救助站工作人员领着彭志成来到郭家坳派出所,办理恢复户口事宜,因其原户籍地仰天窝7号已拆迁,故恢复到当地集体户口,并办理了临时身份证。
自贡市救助站工作人员陪同彭志成上户。
回家:
“突然冒出一个父亲,(彭小梅)接受起来确实比较难,何况这一走就是40多年。”光大街社区行政专员张燕和彭小梅有过多次深入交谈。据张燕介绍,彭志成于1976年离家,当时家里排行老二的彭小梅只有两岁,最小的妹妹还在母亲肚子里。当时家人也四处寻过,还找过当地派出所,但时间久了就渐渐淡忘了,缺少养育之恩的子女不但对父亲全无印象,内心里还或多或少有几分怨恨。
“除了做家属的工作,另一方面要解决老人的后顾之忧,尽量为子女减少负担。”据张燕介绍,根据彭志成无工作单位、无经济来源以及年老多病等实际情况,自流井区民政局、郭家坳街道办事处以及光大街社区积极协调,为他解决了低保、争取了临时救助等,下一步还将解决其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社区医保等。
彭志成回到子女家中。
最终,以彭小梅为代表的家属方在相关部门的不懈努力下,被打动了,决定敞开大门接受离开近半个世纪的父亲回家。2020年12月18日,彭志成在救助站工作人员以及郭家坳街道办事处光大街社区工作人员的陪同下,回到了威远县镇西镇其子女的家里。这段跨越千里涉及海南、四川两省(自贡、内江两市),从暑到寒历时4个月的寻亲之旅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编辑:李翔
责任编辑:陈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