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网记者 周姝
李轶的母亲曾是一名盐场职工,那生铁铸成的“地滚滚儿”是李轶儿时的玩具。多年来,李轶一直在思考怎么把杂技与盐场文化相结合。在“十三五”最后两年,这个思考终于有了答案。
2018年,李轶看见攀爬于天车之上的辊工。辊工工作时,不是和杂技爬杆技术中的各类攀爬、空中飞跃、倒立很像吗?于是,李轶独立创作了杂技与舞蹈结合,又极具“盐味”的《爬杆—辊工情》。2019年,李轶将这个节目推荐参加第十届全国杂技展演选拔。最终,全川仅有一个节目入选本次展演并获得优秀节目奖,那就是《爬杆—辊工情》。
这让李轶第一次尝到了“杂技+文化”的甜头。在人力、财力、物力上,他们拼不过大的杂技团,但可以比内容和思想,通过加入本土特色文化元素扬长避短,实现从“技艺文化”向“内容文化”转变。
顶板凳是中国传统杂技项目,但现在已很少看到这个节目了,李轶思考后编导了《顶板凳—中国龙》。在这个节目中,一群村民们劳作后走进茶铺,利用身边常用的瓷坛、板凳等器具相互炫技,通过风趣诙谐的竞技来反应乡村振兴后新农村老百姓生活翻天覆地的变化。主演用头部顶起30根板凳,叠起有2米多高、4米多长、总重量达80多公斤。这个节目广受市场好评,还入选2020年省文联“百家推优”工程优秀艺术作品,荣获首届川渝杂技展演优秀节目奖。
现在,公司以自贡“大三绝”“小三绝”为素材的节目都有了。在文旅融合方面,他们还根据本土特色旅游资源创作了《古镇柔情》《荷塘精灵》等。今年,李轶将聚焦自贡的美食文化,推出以杂耍、顶碗、转盘、中翻等技艺融合的杂技作品,这样的节目很接地气,可以和特色美食相结合。
不少人问李轶,在影视、时装秀等文艺载体更多、更新、更快地呈现在观众面前时,杂技这一古老艺术将如何发展?在李轶看来,打破隔阂、拓展思路,以文化为杂技的风骨和内核,并不断实现跨界融合,杂技艺术将再显蓬勃生命力,这也是公司将在“十四五”努力的目标。
编辑:陈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