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网记者 张才 韩钰 摄影 芶思
9月1日,新学期开学第一天,一段“盲童独自上学 妈妈暗中保护”的短视频在网络上引发广泛关注,网友们纷纷为妈妈“舍得放手”的行为点赞。
短视频当中,独自上学的盲童名叫鹏鹏,今年10岁,是自贡市特殊教育学校四年级全盲班的学生。鹏鹏上学要穿过老城区人车混杂的背街小巷,横过两次马路,乘三站公交车;妈妈陈平跟在他身后保持一段距离,一路上两人没有任何交流。
鹏鹏:知道妈妈就在身后,所以不害怕
鹏鹏属先天性全盲,到了上学的年龄,一家人从牛佛镇搬到了市区。鹏鹏在自贡市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前两年选择住校。从上学期开始,为了增加陪伴的时间和便于辅导作业,也为了让鹏鹏早日独立,陈平和丈夫商量后决定改为走读。
陈平前期做足了准备,包括在网上给鹏鹏买了一根盲杖,第一次带他逛商场乘坐扶手电梯,平时两人还经常到附近公园反复“练习”。接下来的近一个月,陈平领着鹏鹏熟悉上学的线路、包括乘几路公交车、坐几个站等。
一天早上,觉得时机成熟的陈平把鹏鹏送到家门口,告诉他:“从今天起你得自己一个人上学。”并叮嘱他“在路上遇到困难,要找别人帮忙”。
即便对一名普通的10岁孩子来说,从五星街到光大街自贡市特殊教育学校,都是一段不短的距离,往往需要家长陪同。这对于双目失明的鹏鹏来说更困难重重:首先要步行穿过老城区人车混杂的背街小巷,然后在同兴路乘公交车坐三个站到达光大街,下车后还要步行数百米方能到校。放学时,鹏鹏会沿着这条路径再走一遍,不同的是多了两次横过马路。
鹏鹏过斑马线时容易“跑偏”
鹏鹏侧耳倾听判断通过的车辆,绕过路上的行人,靠盲杖判断路面的状况、和前方障碍物之间的距离。鹏鹏唯一识别不了的是“斑马线”,加上自身方向感不是很强,过马路时常常“跑偏”——这时候,一直悄悄跟在后面的陈平会抢上前来,伸手挡在来车方向,护着鹏鹏通过马路。
一学期过后,鹏鹏的脑海里形成了一条由各种声音、气味组成的路线图:通过头顶传来的人声,他判断出自己正在经过一座人行天桥的下方;当鼻子里钻来阵阵香气,他知道到了卖包子的小食店……
“有时候也会转错路口,发觉不对劲我会找别人问路。”鹏鹏告诉记者,一路上自己并不害怕,因为“尽管一路上不说话,尽管在公交车上她也不和我坐一起,但我知道妈妈就在我后面。”
妈妈:用短视频记录鹏鹏成长,收获满满感动
记者:“有一天会不会不在后面跟了,真的放手?”
陈平想了想,回答:“暂时不会,还是不放心。但我希望有那么一天。”
陈平称,平时自己和丈夫在牛佛场镇上经营副食品生意,早上把鹏鹏送到学校后便急急忙忙往场镇跑。下午算准放学时间,自己把手头工作丢给丈夫后又急急忙忙往学校赶。
陈平形容自己像一个影子,肩负保护鹏鹏的责任,不到万不得已绝不出手。一路走来,陈平不但见证了鹏鹏的成长,也被无数陌生人深深感动:在公交车上,乘客纷纷起立给鹏鹏让坐;在路上,有人主动提醒鹏鹏前面有障碍物,询问是否需要帮助……
9月1日,新学期开学第一天,陈平用手机录制了一段鹏鹏上学的视频,视频当中几位好心婆婆“不放心”,陪着鹏鹏走了好远好远。
这段名为“盲童独自上学 妈妈暗中保护”的视频上传某短视频平台后迅速上升为热点,点赞量达到了33万,评论超过了1.5万条,并被各大媒体纷纷转发。发布该视频的“盲童鹏鹏成长记”账号,两天时间粉丝量几乎翻了一番,超过了5万人,其中一位网友留言:“如果有一天我离开人世,我会捐出自己的眼角膜,让孩子能亲眼看一看这个世界。”
据悉,约一年前,陈平开始使用短视频APP记录鹏鹏的成长。在全部148个作品中,既有“好学的”鹏鹏在公交车上阅读厚厚的盲文课本,也有“调皮的”鹏鹏穿着妈妈的高跟鞋在客厅里跳绳,还有头顶吃剩下的西瓜皮在镜头前搞怪……
9月3日,记者在学校见到这样一幕:尽管陈平比其他学生家长来得晚,但鹏鹏并没有丝毫埋怨,而是仰着头用手心仔细擦拭妈妈额头的汗水,抹在自己胸前衣襟,一遍又一遍。
和妈妈一同离开学校时,鹏鹏专门绕道去了一趟老师办公室,和他们逐一告别。
鹏鹏的理想是当一名科学家,他想发明一种有导航功能的高科技盲杖。鹏鹏描述:“它不但能提醒我前方是否有障碍物,还能告诉我到达目的地该向左还是向右,甚至还能和我对话交流。”
课堂上的鹏鹏
学校:做一个“有用的人”,生活自理是基础
据悉,《盲校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足足有600多页,涵盖了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美工、品德与生活等18门课程,其中“定向行走”课程分为校内环境行走和校外环境行走,以及校外各种环境定向行走综合应用练习等。
“在老师眼里,特殊学校的学生其实并不‘特殊’,只是和别人相比在某一方面有所‘不同’,(对待他们)既没有差异也不会有任何优待。”自贡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全国优秀教师张莉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以盲生鹏鹏为例,学校只会提供 “视力障碍”方面的帮助(即教会他们使用盲文),其他和普通人一样:“吃饭是自己的事,上厕所是自己的事,跌倒了也要自己爬起来——”
鹏鹏就读的全盲班一共有17名学生,当中绝大部分选择住校。在校期间,学生们的生活一律自理,吃饭时主动排队打饭,自己洗脸刷牙洗澡;课间自己到食堂打开水(温水),为了防止溢出来他们学会了用手指一次次试探;内裤袜子一律自己洗(只有外套等较厚的衣服才可以带回家洗)。于是,在校园里经常能见到这样一幕——几个盲生一起衣服时玩起来泡泡,充满喜悦地说:“你试一下,泡泡摸起来很好耍哦!”
鹏鹏做家务也是一把好手
前段时间,张莉接到学校低视力班一名叫张正超的学生打来的电话,称在乘车回富顺的途中由于手机没电了,担心自己晚回家家人担心,就借了车上其他乘客的手机给张莉打电话。张莉觉得很欣慰,一是学生遇到困难知道寻求他人帮助,二是能想起她这个校长。
张莉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批特殊教育专业毕业的学生,且长期扎根教育一线,她表示,学校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成为一个“有用的人”,生活自理只是其中的基础,认为对学生的过分关心是另一种“高级”歧视“说明在你的潜意识里他们就不如其他人”。学校除正常教学外,老师对学生“帮助”最多的是谈心,解开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
据了解,迄今为止,从自贡市特殊教育学校一共走出了23名大学生,其中包括今年夏天考入滨州医学院的盲生刘润。此外,即便没有考上大学的自贡市特殊教育学校学生,他们当中的多数在成都等地谋得了一份职业,有了自己的生活。
编辑:马莉莎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