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网记者 周姝 宋姿熠
“白头灶户低草房,六月煎盐烈火旁。走出门前炎日里,偷闲一刻是乘凉。”清代诗人吴嘉纪一首《煎盐绝句》生动地描述了烧盐工人制盐的艰辛场景:烧盐匠走出草房,站在烈日下喘口气,这对于他们来说居然算是“乘凉”。

在全国,现在还“活”着的手工制盐作坊只有一个,它就是自贡市大安区的燊海井制盐作坊。


燊者,火烧于木上;海者,古井之卤水。水与火相淬,方得胜雪白盐。低压火花圆锅制盐法是燊海井制盐作坊中传承的一种古老的工艺,目前掌握了的仅有8人,在盐都自贡手工制盐盛况不复存在的今天,他们成为了历史的“复述者”。
1月17日上午,记者走进燊海井热气腾腾的灶房内,只见在59岁的“烧盐匠”徐波身旁,紧跟着一位年轻的身影。“我今年5月就要退休了,但是这门技术要传承下去,八口烧盐锅八个烧盐匠。”徐波介绍说,这是他的徒弟彭贵强。

今年31岁的彭贵强曾是一名出租车司机,“稳定”是他选择“烧盐匠”的主要原因。跟着师傅徐波学了一个多月的技术后,他现在已经能够掌握提清化净、转摸杂质、下渣盐、铲盐、淋盐等流程。
年复一年,无论冬夏,守在热气腾腾的灶房里,浓缩、烘干,那是一段纯粹得仿佛与世隔绝的时光。
对这门新职业,彭贵强一开始觉得很好奇,随后才发现它的辛苦和特别。彭贵强说,这是一种需要体力、吃得苦的职业,需要一个人扛起125公斤左右的盐袋,特别是在铲盐这一环节,一个人要从四口沸腾的锅内铲出近千斤盐巴,需要一个多小时时间。

“夜班尤其辛苦,从晚上6:30上到第二天早上6:30,共12个小时,凌晨三、四点是非常难熬的。”彭贵强说,就是通过他们的一把盐铲、一把盐瓢,这里每天能够产盐2000公斤。
“烧盐有些什么流程?”“这么滚烫的沸水,你不怕呀?”一名游客询问起彭贵强,看着他在热气腾腾的大锅四周穿梭,这名游客为他捏了一把汗。

“每天都有人来参观,眼里满是好奇,还有人对我竖大拇指。”彭贵强说,干了一个月后,不仅觉得力气明显变大了,还慢慢地开始有那么一点成就感、荣誉感。他意识到,自己不仅仅是一名新时期的盐业工人,更是盐文化的传播者。
中午12点,彭贵强完成了他一天的工作。虽然每天与卤水、灶笼子、铁铲、烟子扁、盐竹包、磨盐扁等打交道,彭贵强却逐渐乐在其中,并从中找到了自身的价值。
编辑:马莉莎
责任编辑:冉华阳
编审:吴山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