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网记者 曾鹏程 芶思
又到春风扶绿时,作为蚕桑之乡的富顺县飞龙镇,田间地头上忙碌着耕垦植桑的身影,为一年的养蚕大计做好准备。3月7日上午,记者来到新胜村7组大山坡,这里原先的茅草灌木已经不见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年前种下的桑苗和刚种下不久的南瓜秧。在春风的吹拂下,两种作物都抽出了嫩芽,成活率颇高。

“以前,这一片都是荒坡,杂草、灌木丛生,不仅产生不了效益,对环境也带来一定影响。”新胜村党支部书记王连波告诉记者,村党支部决定开展荒地治理,整理出来的土地由村集体经济联合社建设标准化桑园,并套种南瓜、大豆等粮经作物,一方面增加村集体收益,一方面壮大蚕桑产业。

“桑树到下半年就可以有稳定的桑叶产出,今年能养2季蚕,明年就能养5季……”王连波算了一笔账,养蚕2季80张,平均每张能结茧40公斤,单价45元左右,南瓜亩产2.5吨,再加上冬大豆每亩收益1000元左右,整理出的300亩荒坡,今年能给增加收益近百万元,明年更是能够达到120万元以上。

在位于真觉村的富顺蚕桑产业示范园核心区内,满山的两年龄桑树几乎都发了芽,刚建成小蚕共育室即将迎来第一季小蚕的孵化,4间标准化蚕棚也在等待蚕宝宝的入住。这里是飞龙镇荒坡治理巩固提升蚕桑产业,壮大集体经济的起源。

2020年底,真觉村在飞龙镇的支持下,治理荒坡和撂荒地,再加上土地流转,形成1000亩,桑树标准化种植基地,并与当地蚕桑专业合作社,采取“入股分红+定向劳务保障+技术带动”的模式,壮大该村集体经济的同时,带动全村蚕桑产业提档提质。
“去年的效益十分喜人,年前他们村整理了100亩土地,发展成桑园。”飞龙镇党委书记姚勇介绍,荒坡变桑园的经验在全镇推广,各村都积极开展荒坡和撂荒地治理,并结合各村实际,制定个性化发展规划,充分挖掘土地潜力。如促进村在套种粮经作物的同时,桑树品种上选择了两用桑,每年少养1季蚕,换采1季桑葚。桑葚具有很高的食用和药用价值,且产量高,亩产可达2吨以上,增收1万元以上。
今年,飞龙镇全镇治理荒坡,整理土地达1200亩,全部采取“蚕桑+”模式,巩固壮大优势产业的同时,探索总结多种增收模式,让村民的致富路越走越宽。
编辑:马莉莎
责任编辑:张驰
编审:舒旭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