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荣县东佳镇刚完成再生稻和大豆生产任务的旱地、水田,正在接受轰轰烈烈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现场,坡上有大型机械在轰鸣,地边有民工在作业,稻田里那群闻声起舞的白鹤,带着浓浓的泥土芳香扑鼻而来。
从项目现场旁边那块醒目的“荣县再生稻百里长廊石庄”牌可以看出,这里是荣县的鱼米之乡、40万吨以上粮食生产重点镇之一。“镇党委政府在去年争取实施40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后,今年又争取到了8000亩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对于这个与宜宾、犍为交界的边远镇来说实属不易。为了实施好项目,镇党委政府一边抽调党员干部到现场当‘监工’,一边多方回引人才流转土地科技种田。”该镇镇长曾春燕在项目建设现场介绍。

项目牵头实施单位荣县农业农村局介绍,正在东佳镇实施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总面积约8000亩,涉及赵家桥村、石庄村两个村;建设内容包括“改田改土、灌溉与排水、土壤改良、田间道路建设、科技措施”等五个方面。其中,水田整理1200多亩、坡改梯830多亩;整治山坪塘10座、新建蓄水池16口、整治屯水田一口、新建或整治排灌渠道8600多米、渠改管1400多米、整治提灌站2座、整治石河堰2座。项目自11月初开工以来,目前已经完成工程量的40%。
生产道路是老百姓最关注的事项,本次项目实施也包括了道路内容。新建或整治田间道路15公里多,路宽为3米至3.5米,路面为水泥混凝土路面;新建生产道路2700多米,路面为2.5米宽,路面也是水泥混凝土路面。
石庄村党支部书记说:“项目建设通过测土配方施肥,更有利于科学种粮;通过安装杀虫灯,更能减少农药使用;通过水利设施配套建设,抗拒自然灾害的能力更强,稳产高产优产更有保障了。”
曾春燕说,耕地质量是粮食生产的基础,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也是耕地的“芯片”。争取高标准农田项目在东佳镇实施,带来的不仅是旧貌换新颜,也是基础设施大提标,土壤大改善,还能提高耕地复种指数,更好地创造机耕机播耕收条件,真正让粮田变良田。(蒋雪梅 蒋兵)
编辑:马莉莎
责任编辑:彭彦彰
编审:舒旭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