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天下 发现自贡 文化 健康 教育 商圈
搜索

以文领创 自贡“杂技+”破题由技入艺

2023-01-18 14:29 自贡网

0

分享

自贡网记者 宋姿熠 见习记者 冯方湲

杂技,顾名思义即各种技艺,向来重以技服人,表演以“炫技”为首要。在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中,市级非遗项目自贡杂技(顶技)代表性传承人李轶,认为艺术表达还应有主题有思想,主张在杂技中厚植文化,以“杂技+”多元跨界,促使杂技舞台艺术更好地表达、传播、展示文化自信。

《绸吊—思凡》.jpg
厚植文化,写意抒情开新局

自贡杂技团演艺公司董事长李轶11岁开始学习杂技,15岁正式成为一名杂技从业者,2003年成为业务团长,主抓节目编排、训练和演出。从业这些年,他将主要时间和精力投入在杂技创作的推陈出新,尤其是从技艺文化向内容文化的转变上面。

A21A3184.jpg

2016年李轶参加全国艺术基金杂技创作人才培训,学习中关于“改变观众对传统杂技的认识”的讨论引发了李轶的共鸣。“杂技几乎一直靠单纯“炫技”吸引观众,而其他的艺术,在技艺之外塑角色、讲故事,作品有情感表达,观众更易有共鸣,显然后者更利于艺术的传播和发展”。李轶主张,大胆打破创作藩篱,赋予杂技主题性、思想性,与观众达到共鸣,并探索以杂技+地方文化、杂技+非遗、杂技+现实题材等来进行创作,让杂技在内容表达有更多可能性。

《恐龙馆奇妙夜》.jpg

开启“杂技+”的创作新局后,2018年李轶带领杂技团主创团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理念,深耕本土文化,丰富杂技节目内涵,创作出杂技儿童剧《恐龙馆奇妙夜》,红色情景剧《前进·闪闪的红星》《绸吊·旗帜》,乡村振兴题材《顶板凳·中国龙》,盐业历史题材《爬杆·辊工情》,神话题材《倒立·哪吒》,“抗疫”微电影《爸爸,等你回家》《把最坚硬的鳞给你》等一批具有时代性、思想性、艺术性,能讲故事,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

技融众艺,多元跨界创新作

杂技又称百戏,表演项目类别主要为顶技、跟斗、倒立、高空节目、滑稽与小丑艺术等,自贡杂技尤以顶技出彩,但传统顶技的表现形式并不太多,想要创新节目并不简单。

238D555AB39FDF660852A6C7A119EAFB.png

过去的节目主要靠演员的身体技巧来完成一系列高难度动作,重点是技巧和难度,但当表演向内容文化转变后,就必须匹配符合内容表达的舞台表现,这时就需要杂技+其他艺术了,比如杂技+舞蹈、杂技+戏曲、杂技+话剧等等,在刷新技巧难度的基础上作美学延伸,丰富节目内涵的呈现方式,同时提升节目观赏性。

“邀请其他艺术同台献艺也是同台竞技,尤其是对那些已经成熟或被人熟知的作品再创作时,我们必须思考如何利用杂技进行独特表达,使得杂技与其他艺术相得益彰。”谈到这里,李轶向记者介绍起了节目《绸吊—思凡》,该节目以川剧折子戏人物为核心,用古典舞来表现女子内心复杂的情感纠葛,用高空绸吊上的缠、裹、绞、绕等杂技呈现其对世俗束缚的挣扎,极具特色的多元表达引发了观众共鸣,深受好评。

广拓平台,整帆疾转江湖中

90年代起,自贡杂技开始在美洲、欧洲、东南亚等进行海外演出,近年来,紧抓“一带一路”建设、彩灯“点亮全球”等发展契机,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演出,至今已出访了美国、英国、俄罗斯、德国、法国、加拿大等40余个国家和地区,杂技团连续两次获得“四川省对外文化交流先进单位”称号。

psc.jpg

但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过去三年,自贡杂技的海外演出几近停滞,和西双版纳、甘肃嘉峪关等景区的驻演合作也中止了。为了稳定经营保障发展,也为了保持正常的创排、演出节奏,杂技团苦练内功,积极拓展国内演出市场,不断探索与景区的深度合作,先后与彩灯大世界、恐龙博物馆、杭州宋城千古情、南京海洋世界等旅游景区和旅游演艺项目合作。同时积极探索演出市场的“云模式”,先后参与2021年“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网络展演系列活动、2021和2022年加拿大春节联欢晚会、第七届西安国际儿童戏剧展演活动、2022年第四届加拿大国际端午文化艺术节网络直播、自贡文艺国庆看大戏等展演活动,通过网络平台与全世界观众相约“云端”,展示自贡杂技的独特魅力。

“现在演出市场逐渐放开,文旅市场逐步回暖,所谓一年之计在于春,我们也在积极调整谋划,乘风正帆又出发。”李轶介绍道,春节前杂技团已经收到了来自本市各区县、文旅景区、周边城市等邀请订单,预计2023年春节期间演出40余场。

A21A3243.jpg
力除偏见,搭台守艺谋新篇

“作为非遗传承人同时也是团队的领头羊,相比于带徒传艺和创编节目,我更多关注自贡杂技的生存和发展,比如如何争取政策保障,如何普及杂技艺术。”李轶告诉记者,一直以来,自贡杂技都面临一个难题——缺少演出阵地。杂技团至今没有固定的演出阵地,租用场地不仅经济成本高而且演出也不自由,虽然高频亮相在文化下乡、非遗进校园、景区驻演以及时兴的云模式等各类舞台上,但没有专属阵地既削弱杂技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也不利于培育本土市场。

“非遗传承的关键是是否有年轻人来,能否让年轻人留。”李轶说,与因鲜为人知而难以后继的非遗传承不同,杂技传承则因其众所周知而困难重重,一方面学艺苦的认识深入人心,大多数家长都不舍送孩子去吃苦,另一方面,脱离常规教育路径有太多不确定,学了之后出路如何,就业是否有保障等,这些都让走近杂技的年轻人越来越少。

“现在来说,必须消除人们对从事杂技演艺的偏见,如果人们还抱持杂技是求温饱、跑江湖的观念,那可以说我们的传承确实任重而道远。”李轶表示,未来会继续坚持守正创新,以文化自信引领传承创新,以高品质作品普及杂技艺术,在杂技舞台上更好地展示中华传统文化,讲好中国故事,向全世界展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奋力谱写自贡杂技新篇章。(文中剧照由自贡杂技团演艺公司提供)

编辑:马莉莎

责任编辑:陈翠

编审:喻佳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2006-2024 WWW.ZGM.CN 自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自贡日报社 主办

地址:四川省自贡市汇川路1240号自贡报业大楼 电话:0813-8220769 8220773 邮箱:webmaster@zgm.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90016 蜀ICP备11013724号 川公网安备51030002000105号

涉本网站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电话:0813-8220769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

涉未成年人投诉举报电话:0813-8220770 电子邮箱:wcn@zgm.cn |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渠道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举报电话: 12377 | 涉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13-8220770 | 涉企举报专区

食品安全投诉举报电话:0813-2988060 电子邮箱:zgsscjgjyj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