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网记者 周嘉
“3、2、1,发射!”“嘭——嘭——”3月18日22时23分,在富顺县东湖街道人工增雨作业点,随着气象指挥员李洪贵的一声令下,2枚增雨火箭弹尾冒火光,嗖的一声冲向云霄。不一会儿,伴随着空中传来的火箭弹沉闷的爆炸声,第一批次作业完成。

4分钟后,富顺地区出现了零星小雨到小雨。23时48分,又有两枚火箭弹发射,第二批次作业完成。
看似简单的火箭弹发射,背后有着复杂规范的程序。在第63个世界气象日来临之际,3月22日,记者走进市气象减灾服务中心,探寻自贡人工增雨背后的故事。

“人工增雨作业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天时地利人和。”市气象减灾服务中心副主任崔浩介绍说,完成一次人工增雨作业需要经过天气趋势分析、联合会商、作业装备准备和调试、实况监测、空域申请等流程。
“天时”即天气条件,人工增雨作业并不是气象部门凭空造雨,“人工增雨”并不是“人工降雨”,并非所有的云都可以化成雨,而是在有合适降水云团时,加点“催化剂”让它下大一点。

“地利”即空域条件,火箭增雨作业弹能到达的高度基本在4000至8000米,这就需要空域管理部门紧密配合,确保其间上空没有飞机经过,才能确保安全开展作业。
“人和”即作业时机,作业时机的选择要经过较长时间的准备和等待,即每次作业都需要提前进行协调、制定作业计划。
在实际操作中,人工增雨团队经常遇到“箭”在弦上,却迟迟等不到合适的增雨云系,不能发射的遗憾。因为人工增雨火箭弹不是想何时打就何时打,也不是想在哪里打就在哪里打。

“人工增雨要和时间赛跑!只有天空的降雨云系增强时,人工增雨作业才有效果,一般都是在深夜或者凌晨。我们将火箭架拉到点位,准备炮弹,调整方向,等候指挥部的指令,有时候要到第二天凌晨三四点,才能等到最有利的作业机会。”李洪贵说,虽然每一批次火箭弹准确送上天空用时不足1分钟,但等待的数个小时也是一刻不能松弦,直到作业完毕。

据了解,我市共有人工增雨点10余个、14台火箭架,奋战在一线的人影作业工作人员共有40多名。今年以来,市县两级气象部门联动,在多个作业点实施了48批次人工增雨。同时,适时与自贡航空产业园合作开展多次无人机人工增雨作业。我市旱情得到一定程度缓和,森林火险气象等级明显下降,空气质量也得到显著改善。
编辑:冉华阳
责任编辑:马莉莎
编审:舒旭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