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四川省乡镇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建设现场推进会在内江举行。
会前,与会嘉宾前往东兴区田家镇、市中区龙门镇,实地参观调研内江综合文化体建设和乡镇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情况。

甜美内江,文润甜乡。春天的内江大地,生机勃勃,莺飞草长。
与会嘉宾一路寻访内江历史人文印记,探究内江糖业发展历史,见证内江乡镇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实绩,欢乐甜蜜一路徜徉。
长江故里、大美田家
距离内江主城区12公里的田家镇,是“新闻巨子”范长江的故乡,拥有中国红色新闻文化小镇、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四川省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试点镇等国省招牌。

围绕建设“长江故里、大美田家”,田家镇以范长江故居(纪念馆)为核心,突出新闻文化、红色文化、廉洁文化、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建成兼具爱国廉洁教育、公共文化服务、研学旅行实践、现代农业科技等为一体的文农旅融合示范项目,推进“文农旅商教”融合发展。

“整得比较好,有很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地方。”认真听取介绍后,成都市龙泉驿区委宣传部机关党委书记陈慧对田家镇“五大特色文化”印象深刻,她边参观边用手机记录,以便日后学习。
手无寸铁兵百万,力举千钧纸一张。

在范长江故居、范长江生平事迹陈列馆、长江大课堂里,一张张照片和手稿向参观人员默默讲述着新闻巨子范长江的峥嵘岁月。大家一边参观一边详细询问了解,感受这独特的红色魅力。

环境优美的“甜城悦读”长江书屋、丰富多样的大千文创产品、可亲手体验的神奇榫卯工艺……在田家镇赵家坝社区,紧挨着的几处文化地标让参观者应接不暇。

“小小的蒲扇,竟然植入了家风文化,真是巧妙!”一名嘉宾拿起一面蒲扇上下打量、仔细观察,并与蒲葵传统制作工艺“非遗传承人”王利华热烈地交谈起来。
“资源整合得很给力!名人文化很突出!当地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很丰富!”走出田家镇,阿坝州委宣传部副部长杨贵海给首站参观做了个简单总结。
让世界爱上内江甜
“甜”是内江这座城市独有的记忆。

内江甘蔗种植有上千年历史,唐宋年间就是四川甘蔗的主要产地。300多年前,曾达一从福建引进甘蔗到市中区龙门镇,开启了内江种蔗制糖的历史,龙门镇也素有“甜源蔗乡”的誉称。
如何让文化资源多起来?如何让文化服务活起来?如何让历史底蕴厚起来?当天,嘉宾们在内江“甜文化”的发源地——龙门镇梁家坝找到了答案。

“我们坚持产学研结合,在古村落、古建筑保护基础上,采取‘政企共建’‘三权分置’等方式,打造了500亩甘蔗博览园、红糖工坊、内江糖业故事馆、曾达一纪念馆、森林图书馆、甘蔗博览馆……”市中区龙门镇党委书记殷胜利边介绍边带大家参观。

曲径通幽的农家院落、古色古香的百年老宅、底蕴深厚的内江糖业历史,奇思妙想的蔗糖创意……
每到一处,巴中市南江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苟丹都“疯狂”拍摄,以致差点“掉队”。苟丹深切地感受到:“这里的文化,浸润着甜蜜的气息。”
同苟丹一样,嘉宾们正以文化为媒,赴一场甜蜜之约。“这地方确实好”,“山水相依”,“小而精”……走在考察队伍中,记者耳边不时传来这样的评价声。

“乡村是城市的童年”“让世界爱上内江甜”,在甜源蔗乡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这样的几处宣传标语,引起了绵阳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局长温芬的共鸣。

“我小时候就知道内江叫‘甜城’,有一个同学经常带内江的红糖到学校。”温芬向周围人分享她与内江的缘分,并当场购买了3款不同口味的红糖产品,拟把“内江甜”分享给朋友家人。
“来这里旅游的人多不多?这些农房是租的还是买的?……”凉山州冕宁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社科联主席王甫不断向汉安糖草联合创始人马淑华提问。两人相聊甚欢,主动添加微信好友,并相约有机会合作,共同推进乡村文化振兴!
编辑:周馨钰
责任编辑:彭彦彰
编审:舒旭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