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分制”的产生和发展是基层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也是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抓手,旨在采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将群众文明实践行为进行量化,创建起资源整合利用的共建共治共享大平台。
重滩村实施“红黑榜”积分评定见实效,正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在农村基层的生动实践和精彩演绎,有效解决了乡村治理过程当中“没依据、没抓手、没人听”的棘手问题,充分调动起群众参与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人人都成为乡村治理“当家人”,乡村治理由“村里事”转变为“家里事”,社会治理主体作用突出了,乡村治理效能凸显了。
但笔者发现,一些地区的“积分制”在实施时“雷声大、雨点小”,没有击中管理“难点”、群众“痛点”,百姓“意思意思”,积分“走走过场”,“积分制”未能取得实效,沦为一种形式。因此,如何在实践中用好“积分制”,需要基层管理者的悉心与智慧,让“积分制”真正成为基层治理的有力抓手。
笔者认为,运用“积分制”,要把握好权力的尺度和边界。一方面,要优化“积分制”管理内容,防止积分管理管得太“宽”,干群疲于奔命。另一方面,要明确“积分制”指标设计,防止积分管理管得太“死”,失去制度活力。这就离不开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将满足群众的需求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与当地实际相结合,因时因事因人对“积分制”进行优化完善。
同时,制度的生命在于执行。要谨防“一阵风”“运动式”的工作方式,必须充分依靠群众,充分给予群众“参与权”“评价权”“知情权”,如此“积分制”才能真正成为惠及民生的好事、基层治理的有力抓手,让社会治理成果更多、更好、更公平地惠及人民群众。(皓云)
编辑:钟小璐
责任编辑:陈翠
编审:吴山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