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网记者 周嘉
“他有教授的谨严,他有大师的纯良;他有文人的飘逸,他有学者荣光;几十年如一日,开启学子视野;几十年如一日,谱写传媒华章……”这首名为《欧阳门之歌》的歌曲,是一件学生感恩老师的作品,深情颂扬的是中国广播电视基础理论开拓者、中国认知传播学的先行者——四川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成都大学特聘教授、传媒研究院院长欧阳宏生。

上世纪80年代初,在收音机开始“飞入寻常百姓家”之际,欧阳宏生进入自贡人民广播电台成为一名记者,从此便与传媒事业结下不解之缘。从当记者开始,到担任自贡广播电视局(台)领导职务,再到中央广播电视台做学术研究,又到四川大学当教授,怀揣着对学术研究的热爱,他将大半生都毫无保留地贡献给了中国传媒和广电理论研究,实现了从业界到学界的成功转型和一次次突破。
开拓创新建构学术理论体系
欧阳宏生曾这样说:不管是历史还是现实,理论研究、理论创新大到对于一个民族,小到对于个人专业修养,都是非常有必要的。正是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脚踏实地耕耘,使欧阳宏生对广播电视学科体系的建构作出了奠基性的贡献。

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中国的广播电视理论研究正处于起步阶段,欧阳宏生便开创性地将社会学、艺术学、心理学、系统科学等人文和自然学科的理论用于广电研究,连续发表了相关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了《新闻学论集》《新闻写作学概论》等著作,开创新闻学跨学科研究的先河,拓宽了传媒研究的路子。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欧阳宏生由自贡电视台到中央广播电视台做学术研究,并在全国广播电视理论专家学者中脱颖而出,成为国家“九五”重大课题——“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电视理论”课题组执行负责人,并担任此课题最终成果的总撰稿。历经三年,经过课题组的反复论证研究,几易其稿,《中国电视论纲》出版了。作为我国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第一部电视基础理论著作,该成果集中了我国电视专家学者的智慧,构建了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电视理论体系,为我国电视事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推动作用。
欧阳宏生还承担了多项国家及部级广播电视基础理论课题,出版了《广播电视学导论》《广播电视概论》《当代广播电视学》《中国广播电视学》《广播电视教程》等著作。这一系列广播电视基础理论著作,填补了不少学术空白,建构了广播电视理论的基础性工程。这些研究成果,一直在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中,在高校广播电视专业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40年的潜心研究,欧阳宏生学术成果斐然、著作等身。他先后主持两项国家重点课题、一项部级重大课题、15项国家一般及省部级课题;发表论文300余篇,出版著作22部,主编国家重点教材两部,个人著述600多万字;6项成果获国家级奖励、12项成果获四川省人民政府奖励。
作为我国广播电视基础理论的重要开拓者和建设者,欧阳宏生在自己的领域所获得的每一项荣誉、每一项职衔,都是他的汗水和心血、智慧与成果换来的:全国首届“十佳”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中国广播影视大奖、中国新闻奖、长江韬奋奖、电视艺术金鹰奖、中国广播电视新闻奖等评委,国家广电总局中国广播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学术委员、理事,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副会长,中国认知传播学会会长,中国传媒经济与管理学会副会长,中国民族影视研究会理事长,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融媒体专委会副会长,四川广播电视学会会长等。
与时俱进推动传媒学术发展
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发生深刻的变革,而中国广播、电影和电视从内容到形式,从传播观念到实践等都在不断地发生嬗变。作为中国广播电视崭新时代的同行者,欧阳宏生始终站在时代的潮头,努力去探索前进的方向。

1996年开始,欧阳宏生作为高级理论专家客座中央广播电视台,从事了一系列课题研究,并参与部分重点栏目的策划研究工作。2001年,作为被引进的特殊人才,成为四川大学的一名教授。同年,获得全国首届“十佳”广播电视理论工作者称号。
丰富的传媒工作经验、渊博的理论知识,使欧阳宏生对中国广播电视的历史与现实有了更加深刻的把握。广播电视创新创优、品牌建设、频道频率专业化、视听率、媒介融合、产业经营等方面都成为了他的研究对象。
进入川大后,欧阳宏生主持举办了20多次全国性学术研究论坛,建立了若干学术平台,加强了与中央媒体、其他省级媒体的联系,扩大了四川大学传媒学科在全国的影响力。
21世纪初是中国电视繁荣发展时期,但是如何客观评价各种电视传播理念、电视现象、电视创作、电视节目、创作者等,则需要正确的理论指导。经过多年努力,欧阳宏生的《电视批评论》《中国电视批评史》《电视批评学》等一系列电视批评著作出版问世,由此创造了一门崭新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电视理论学科——电视批评学。
顺应时代、传媒和学术发展的新态势和需求,跨学科研究成为人文社会科学创新的重要路径。欧阳宏生将认知科学与传播学进行融合研究,发表了一系列关于认知传播学的学术论文,其课题“认知传播学理论建构及实践意义”获得国家立项,并出版了《认知传播学》著作,构建了一门新的学科——认知传播学。认知传播学的研究,解决了新闻等传播活动中若干困扰的问题。它对于活跃传播思维,创新传播方式,丰富传播内容,优化传播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4年,中国认知传播学会正式成立,欧阳宏生被推举为会长,并组建了一支具有专业水平的认知传播学研究团队,完成了认知传播学学科构建意义的基础理论著述,为当前我国社会人文科学的跨学科研究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20年,欧阳宏生在已经发表的300多篇学术论文和出版的20多本书的基础上,择其精华,出版了一本50万字的文集——《欧阳宏生文集》。这部文集是欧阳宏生对自己长达40年传媒理论学术研究的一次检阅。
时至今日,古稀之年的欧阳宏生依然行走在中国传媒和广电理论研究的道路上,孜孜不倦。“学术道路是一条寂寞独行、任重道远的荆棘之路,这是学者的重负。”欧阳宏生如是说。
授业传道学术薪火芬芳绽放
欧阳宏生曾感慨地说,从2001年进入四川大学,直到走下讲台,他始终深爱着这所大学,深爱着这些充满灵气和才华的年轻学子们。“在川大从教的二十多年是我人生中最充实、最有意义、成果最丰富的美好时光。”他说。

在许多书店里,欧阳宏生的著作至今仍作为广播电视学的经典读物摆放在最显眼的位置,也是考研、考博的必备书目。他出版的《电视文艺学》《21世纪中国电视文化的重构》《互联网时代媒介研究的坚守和创新》《综艺节目版权研究》《理念范式方法——传媒研究方法论》等著作,都富有创新性和前沿性意义,成为替一代又一代学子解惑的经典之作。《电视批评学》《电视文化学》《纪录片概论》《电视艺术学》《广播电视学导论》《中国电视批评史》等著作成为我国高校广播电视专业本科、研究生使用的经典性教材。
“教育是一种知识的传播。既然与中国广播电视一起走来,就要开拓创新。”为此,欧阳宏生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法。每年硕士博士生的报考数量、录取率、学术成果、毕业就业等都呈现出非常好的状态,在四川大学的文科领域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学生的眼里,先生是德高望重的师者,更是和蔼可亲的父辈。欧阳宏生的学生唐陟感慨地回忆说:“毕业那年,老师推荐我到中央广播电视台实习。这时的他更像父亲,担心我难以适应京漂生活,特地嘱托在北京的女儿照顾我。初到北京的我安心实习,后来顺利地留台工作,这与老师的帮助密不可分。”
多年来,欧阳宏生关心爱护着他的每一个学生。为了使学生们有更好的学习和学术发展空间,他积极搭建各种学术平台,提供各种发展机会。20年来,他培养了80余名博士、40余名硕士以及20余名博士生班学员及访问学者,其学生数量堪称我国广播电视理论高端人才培养之最。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因此被人誉为“广播电视理论研究高级人才培养的摇篮”。
如今,“欧阳门”的毕业生已经遍布全国,从中央级媒体到全国各大重点院校、科研机构都有他们的身影。这些人才正在成为我国广播电视界的骨干力量。
“踏踏实实做学问,平平淡淡做人。”这是欧阳宏生的自勉语,他的这份初心也激励着莘莘学子放眼时代、砥砺前行。
编辑:李钰华
责任编辑:马莉莎
编审:舒旭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