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农村池塘养鱼,一般都是传统、粗放型的“散养”,而荣县观山镇高咀村的英明特种水产养殖家庭农场却运用“稻鱼共生”模式,使用玻缸技术实现了循环发展式的养鱼模式。这种低碳高效的养鱼方式不仅变废为宝,而且有利于鱼苗生长。

与传统养殖场的一整片堰塘相比,农场主程友明为鱼塘专门划分了不同区域,从事水稻种植及黄辣丁、鳜鱼、大闸蟹等养殖,经营场所面积约200亩。“稻鱼共生”区不施用农药化肥,充分利用稻秆,通过生物发酵制成有机肥还田利用和粉碎制成饲料原料供草食性动物食用。
据了解,程友明19岁到广东做服装生意,直到2019年,年近50岁且心系家乡发展的他毅然决定返乡创业,为此他还特意到外地学习养殖技术,掌握了“玻缸+循环水+微孔增氧+无污排放”的系统养鱼技术。他瞄准中高端市场,引进鳜鱼,以米、麦、高粱等酿酒后剩余的酒糟作为鱼苗的营养饲料,饲喂出来的鱼苗再用于鳜鱼饲养。

记者发现,玻缸循环养殖区域,共10口缸,每口缸75立方米,不仅节约用地,实现集约化养殖,而且养殖废水经沉淀过滤处理完氨氮后,排放到稻田或再次回流到玻缸,形成养殖零污染和水资源循环利用模式。
2022年,农场鳜鱼产量16吨、大闸蟹产量5吨、水稻产量54吨,相比常规水稻种植模式,每亩创收8500元,产值增加了4倍。“作为荣县振兴家庭农场产业联盟的一员,我们农场始终坚持‘生态循环、绿色发展’的理念,除了销往外地,我还在镇上开了一家乐园肥肠鱼火锅,将绿色生态的鱼肉回馈给父老乡亲 。”程友明说。
多年来,程友明始终坚持采用“稻鱼共生”模式,将粮油种植与水产养殖有机结合,形成科学合理的种养结构,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成为荣县创建“粮油园区”的践行者。程友明表示,未来将努力打造出集“高技术、高循环、高效益”为一体的水产养殖基地。(徐振宇)
编辑:冉华阳
责任编辑:陈翠
编审:喻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