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5日,浙江《台州日报》针对北京、天津、河北等地端午节期间气温超过40℃,个别地方高达42℃,策划并推出了重磅新闻《如果高温再次来临……》,采访报道了田长制中最基层的“田长”、种植养殖大户、在建项目施工负责人、动物园管理者等应对异常高温的打算,以及医院急诊科医生谈如何预防重度中暑。笔者认为,提早做好积极应对异常高温的准备,很有必要。
异常高温与其他极端天气一样,是一种自然灾害,除了严重影响工农业生产、在建项目施工外,还威胁着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去年盛夏,我们领教过异常高温带来的负面影响,农业遭受严重干旱,河流干涸导致人畜饮水困难,“空调负荷”激增导致众多企业供电不足影响生产,不少人中暑甚至患热射病。每至盛夏,人们常用“热死了”形容天气酷热。去年盛夏“炎值”爆表,“热死了”不仅仅是一句玩笑话,四川成都、浙江丽水、河南郑州、福建福州等地真发生了“热死人”事情。“热死人”既然是有可能的,就要着力避免这类悲剧发生。
多年来,我们对洪涝灾害、地质灾害等自然灾害较为重视,有预判和应对措施,但对持续大面积异常高温则缺乏预判和应对措施。《如果高温再次来临……》一文强调,“相关研究人员表示,随着世界海洋温度飙升和太平洋厄尔尼诺到来,2023年可能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无论实际情况如何,我们应该对未来异常高温天气的发展趋势进行科学预判。七八月份,我市的气温走势如何?异常高温的持续时间会有多长?负面影响会糟糕到什么程度?这些都需要在掌握相关数据基础上进行科学研判。心中有数,才可能应对有方。
如今人们防暑降温基本依靠空调,但仅靠空调解决不了异常高温带来的所有问题。比如江河水位下降,影响电力供应怎么办?老人、有基础疾病的人群不适应吹空调怎么办?户外工作者怎么办?因此,需要多渠道探索降温举措。比如,提高城市绿化率、增加湿地面积以减少热岛效应,开放防空洞等地下空间,提高对重点路段、重点场所的洒水频次,多开辟一些“清凉一夏,爱心驿站”,用人单位错时安排户外劳动者工作时间,让职工尽可能避免“与烈日对着干”。对一些难以停工、必须持续工作的岗位上的职工,要在做好防暑降温的同时,合理安排轮休以缩短连续工作时间。
与此同时,应动员更多的商场超市、银行网点、餐馆茶坊以及各类小卖店,允许环卫工人等露天作业者进店歇息、避暑,并向他们提供免费饮料及防暑降温药品等。为户外劳动者以及其他需要小憩、续水、纳凉的人们提供必要的帮助,是防止重度中暑的有效之举,也是我们这座全国文明城市应有的关爱之举。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做好应对异常高温的准备,防范于未然,当异常高温来临时,就可以把对工农业生产、项目建设、社会正常运转以及人们的身体健康、生命安全负面影响降到最低,把损害降到最低。(蒋周德)
编辑:李钰华
责任编辑:陈翠
编审:喻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