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网记者 何艳 摄影 叶卫东

8月30日,自贡桓侯宫修缮工程竣工验收报告会召开。文物、建筑等方面的专家来到现场,对桓侯宫的修缮工程情况一一进行查看。本次修缮遵循了“最少干预”“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文物四同”的原则,保护措施有可逆性、可识别性,确保了文物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修缮完成了补强地基、解决墙面倾斜安全隐患、置换糟朽的木质结构、修补灰塑等作业,排除了建筑结构安全隐患和木结构病害,恢复了古迹的原始风貌。

桓侯宫始建于清乾隆年间,是当时屠沽行帮修建的会馆。咸丰十年(1860年)被焚毁,同治年间重修,并在同行中商议“每宰猪一只,按行规抽钱二百文”,经众人锱铢积累十余载,后于清同治四年至光绪元年(1865年至1875年)原址复建。岁月沧桑,桓侯宫经历了各种风风雨雨,所幸主体保存完好,飞檐反宇独具特色、神韵悠长,山门更是气势宏伟、装饰华美,栩栩如生的雕刻和繁复精致的纹样无不令人叹为观止。2013年,因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桓侯宫仅用一年的申报时间,就成功入列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1年,本次修缮工程启动。
“这次大修中,有多处新发现。”自流井区文管所负责人杨华琭告诉记者,在正殿的一根大梁上雕刻有“大清宣统二年庚戍岁四月初八日吉”字样的金檀,在原有资料的基础上提供了桓侯宫清代二次大修的证据。对早期添加的顶棚、隔墙进行拆除时,夹层后隐藏的三组木雕飞罩得以重见天日,不仅为桓侯宫的精美再添亮点,也为研究其历史文化内涵增加了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目前,桓侯宫已开始消防、安防等方面的设备安装,预计今年年底全面完成后免费对外开放。自流井区文旅局正在进行展陈策划,计划未来将自贡桓侯宫打造成“自贡盐业行帮博物馆”,在此集中展示因自贡井盐生产而兴起的多个古老行业。
桓侯宫是自流井区拥有的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对桓侯宫“修旧如旧”是该区持续加强文物保护力度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区积极对上争取,获国家文物局修缮、安防、消防、抢险排危专项资金1027万元,用于桓侯宫、乐善坊等文保单位抢险排危、修缮保护,及时补救文物资源因年久失修、风化等造成的文化资源损失问题。

自流井区是我市文物古迹的富集地。为了摸清“家底”,该区文旅局近年来组织开展了全区文旅资源普查、乡土风貌田野调查、老城区历史文化遗迹现状及保护利用研究等资源挖掘工作,联合专业团队对全区文物保护单位、不可移动文物登记点、自贡市首批井盐历史文化资源点进行实地复查,形成了“年代自贡”系列文化历史资料汇编。通过深度挖掘釜溪河两岸历史遗存,融合历史信息、文化和自然风光等特性,该区正努力打造集合历史景观文化节点、展现釜溪河人文历史的釜溪河井盐特色文化核心区。
暑假期间,来自眉山的五年级男生小熊跟随研学旅行团来到自贡燊海井。在井边,工作人员向大家演示了传统的汲卤过程。当铁钩将筒底的牛皮活塞勾开,来自地下千米的卤水从汲卤筒中倾泻而出,孩子们都兴奋地叫出了声。小熊说:“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这么神奇的场面,那些修盐井的人真是太聪明了!”

位于我市大安区的燊海井始凿于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历时三年完工,见功之初,日喷黑卤千余担,日产天然气8500立方米,可烧盐锅80余口,日产盐十余吨。作为世界第一口人工钻凿的超千米深井,燊海井是千年盐都鼎盛时期的历史见证,也是迄今保存最完整的集凿井、采卤、输卤、制盐传统技艺为一体的清代古盐场生产遗址;其凿井技术被誉为“世界钻井之父”“西方石油工业之父”。
燊海井早在1988年就已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几十年来经过多次维修、环境整治,制定有完善的保护规划。如今,燊海井的碓房、车房、灶房等主要建筑和天车、盐锅等生产设施设备仍保有旧时模样,并沿用当年的传统工艺汲卤、制盐。游客在这里可以看到古法制盐的独特景象:在缭绕的热气之间,八口大锅中白色的卤汁翻滚沸腾,最终成为晶莹雪白的食盐。

为了跟上时代的步伐,适应文旅市场的需求,负责管理运营燊海井景区的自贡市燊海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不断改善景区服务“硬环境”和“软服务”之余,充分挖掘景区文化潜力,主动想办法、求创新,全力打造燊海井研学旅行基地。该公司专门制定了一套《燊海井井盐文化研学实践活动方案》,打造了历史类、地理类、人文类等不同主题,可供各个学校和旅行社以及研学团体根据教学需求选择相应的研学项目,也可根据各大团体的需求定制研学活动方案,形式灵活、互动性强,受到广泛好评。
该公司还持续深化与自贡市委党校、泸州广播电视大学、新华文轩等单位的合作,会同市内相关专家,不断打造党史学习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廉洁文化教育等平台,利用千年盐文化和盐“去浊而洁白”的寓意,讲好党史故事、爱国故事、廉政故事。

2022年,燊海井成功申报全国第一批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优选项目、四川省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圆满完成国家级AAAA景区、两心示范基地复检工作,被评为“川渝网友喜爱十大网红打卡地”。
为保护传承盐都井盐手工业文明,针对特有文物——天车,自贡近年来实施完成了源通井、吉成井等4座天车的维修,复建艾叶天福井天车,完成全市19座天车宣传牌和标识牌的制作安装,每年安排专门经费对天车予以保护利用。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为加强历史文化遗迹保护,千年盐都步履不停。
2018年以来,玉川公祠、荣县军政府旧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虎头城遗址、江姐故居等14处文保单位被省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蜀光中学民国建筑群等28处文物保护单位被市政府公布为第七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普陀岩摩崖造像等37处文物保护点被各区县政府公布为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9年,自贡制定颁布了《自贡市井盐历史文化保护条例》,2020年5月市政府公布了第一批37处井盐历史文化遗迹名录。《自贡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将于2023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目前,正起草《自贡市恐龙地质遗迹保护条例》。

去年,自贡在全省率先完成了不可移动文物基础测绘,按照文物级别和保护需求,完成全市211处文物保护单位和37处井盐历史文化遗迹的数字化测绘,并将测绘成果移交自然资源和规划、住建部门,纳入全市国土空间规划和城市建设控制性规划,进一步夯实了文物保护工作基础。该项目是全省范围内首次实施的文物保护单位空间测绘项目,具有开创性、可复制性和借鉴性。
目前,全市区县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全部落实了文保单位“四有”,实现有专门机构或专人管理、有保护范围、有标志说明、有记录档案;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完成了保护范围和建控地带的划定,统一设置了保护标志碑和文保界桩。
近5年,全市共投入文物维修、文物保护和博物馆事业资金约2.61亿元,其中争取到国家文物保护资金1.29亿元,省级文物保护资金1357万元。先后对吴玉章故居、富顺文庙、燊海井、张伯卿公馆等150多处文保单位进行整体维修、抢险排危,并向上争取实施了42个文物保护项目。

为了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同时加强研究和利用,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自贡依托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江姐故居,将其打造成为江姐故里红色教育基地;依托吴玉章故居、邓萍故居、卢德铭故居分别建成吴玉章故居陈列馆、邓萍故居陈列馆、卢德铭故居陈列馆;利用贡井南华宫建成自贡抗日献金运动陈列馆,利用邓关观音阁建成自贡抗战盐运文化陈列馆,利用荣县军政府旧址建成荣县军政府旧址陈列馆。国保单位燊海井、东源井恢复采卤制盐现场供游客参观,每年参观人数达20万人次。国保单位荣县大佛石窟一直对公众开放,现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每年接待参观游客10余万人次。

如果说历史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历史文化遗迹则是这灵魂的载体,与整座城市息息相通。保护好文物古迹,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
今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调研时,先后到广元市剑阁县翠云廊、德阳市广汉市三星堆博物馆新馆等地考察,充分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长江流域和巴蜀文化保护传承工作的关心、关注。自贡将继续深入开展好历史文化遗迹的保护利用工作,实施井盐文化保护利用行动,积极融入巴蜀文化走廊建设,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加快建设独具特色的世界文旅名城。
编辑:缪静
责任编辑:舒旭晖
编审:喻佳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