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网记者 罗乐 摄影 宋姿熠
截至8月中下旬,我市中稻收获工作陆续告一段落。近段时间,各区县利用良好温光资源,顺应再生稻生产习惯,全力扩大再生稻蓄留面积,确保全市再生稻有收面积114万亩以上,同时做好中后期田间管理,全力弥补迟栽水稻损失。

“得益于良好的光照、气温、水分和土壤条件,今年的再生稻不仅头季产量高、品质好,第二茬目前看来长势也相当给力,应该是近十年来的最佳表现!”9月14日,富顺县古佛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主任范国利告诉记者,在该镇凤仪村中稻+再生稻核心示范片,1200亩再生稻已进入抽穗扬花期,预计10月中旬成熟。

虽秋风乍起,但暑热未消。刚刚从“收谷子”的劳碌中缓过一口气来,凤仪村的种植户们又马不停蹄地为第二季的收获积蓄后劲。当天上午,大家背着喷雾器,在青黄相间的稻田里缓慢移步,对再生稻虫害进行精准防治。

“你看,我们这个品种叫兆优5431,结实率、有效穗、着粒数都比较理想,加上分蘖能力很强,得到农户们的普遍认可。”范国利告诉记者,示范片内头季稻的亩均产量超过600公斤,预计第二茬的亩均产量在400公斤左右,今年总产量有望破1000公斤。

据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科工作人员介绍,抽穗扬花的质量直接影响水稻的产量,与头季稻相比,第二茬在田间管理方面更省工、省力、省肥,但依旧要做好稻田趁雨蓄水工作,既保障生产用水,又确保来年冬水田区有水插秧,同时促进弱苗转壮,对已经发苗但受高温影响长势较差的田块再追施一次再生稻粒肥。

再生稻年年有,技术革新正当时。今年上半年,由四川农业大学和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所提供技术支持的“头季稻机收蓄留再生稻试验”已经在我市开展。通过预留机械碾压行,头季稻机械化收割导致的再生稻产量损失明显减少。
编辑:李秋玥
责任编辑:郑皓匀
编审:舒旭晖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