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网记者 张才 摄影 叶卫东
和豆豆一样的精神障碍患者,全市共有20714名,其中居家患者14308名。他们是“藏”在人群中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当中多数无法摆脱“住院—回家—再次发病入院”的魔咒,普遍面临监护难度大、家庭负担重、存在一定风险等难题。
近年来,自贡市积极探索精神障碍社区康复之路,开展了以“建温暖家园 点亮梦想”为主题的一系列活动。目前,全市居家患者康复参与率达到89.5%,连续两年被国家纳入精神健康同伴支持及社区精神健康服务能力提升项目,并在中、省工作会上作经验交流发言。

“左压压,右压压,保你不得高血压;左挥拳,右挥拳,保你今年挣大钱……”10月25日,在高新站点举行的丹桂街道重精患者家属监护培训会上,工作人员带领参会人员跳起了健康操,现场略显压抑的气氛顿时变得活跃起来。
当天讨论的课题为“做一个智慧的精神障碍照料者”。培训会主讲人,西南医科大学附属自贡医院精神康复科护士长、主任护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陈泽聪提出,和糖尿病、高血压一样,精神分裂症是一种“慢性病”,需要接受长期治疗。

据了解,精神障碍患者普遍存在发病早、病程长、复发多,规范化治疗、服药比例较低,死亡年龄比一般人早15至20年等特点。此外,精神障碍患者普遍面临社会功能退化。他们往往和社会脱节,身体发胖、基本足不出户,不与他人交流。因此,家有一名精神障碍患者,常常让整个家庭“都喘不过气”。
在高新站点接受康复训练的孤独症患者林红(化名),自述自己每天洗一次澡,每次洗澡要用掉一整块香皂,时间超过一个小时,“不停地用香皂搓脸,脸都搓烂了。”在贡井站点接受康复训练的精神障碍患者刘丽(化名),称自己在外地工作时出现幻听,后来情况越来越糟,“觉得同事们处处针对我,怀疑他们都想害死我。”市民李娟(化名)第一次带着儿子来到大安站点接受康复训练时,告诉工作人员:“别看他30多岁了,但是胆子特别小,不敢一个人出门。”
“总觉得不放心。”培训会现场,自闭症患者的母亲刘芸(化名)告诉记者,她这些年辞掉了工作,陪着儿子一起四处治病,一起完成了九年学业(在特殊学校就读),一起报名参加康复训练。
“苦点累点无所谓,最怕看不到希望。”刘芸称,当了一个多月“陪练”,她最大的感受是“仿佛看到了隧道尽头那一抹亮光”。


“精神分裂症和其他慢性病一样,患者经过长期治疗可实现自主日常生活和工作生活,重新回归社会。”在培训会上,陈泽聪表示,康复或功能训练能显著降低病情复发,避免再次入院。
根据疾病发展特点及管理模式,精神康复共分五级,其中第五级为社区康复,被形容为打通精神障碍患者回归社会的“最后一公里”。
记者了解到,致力于社区康复的高新站点开放时间为星期一至星期五上午,目前在册患者1066人。站内功能分区包括技能培训室、多功能厅、心理辅导室、体能训练室等,服务模式为同伴支持模式和复元模式。
“每天早上热身运动的领操员,甚至教授英语课的老师,都是由我们的学员担任。”陈泽聪解释,同伴支持模式,即为在专业人员指导下,社会功能各方面恢复较好的康复者自愿带领其他康复者开展活动,大家相互促进、共同进步;复元模式则包括生活技能训练、心理治疗康复、预防复发训练、自信心训练、社交技能训练以及职业康复等等,其中生活技能训练又有学习购物、打扫清洁卫生以及学会包抄手等等。

陈泽聪表示,康复训练的目的就是帮助他们最终回归社会,承担相应的家庭责任(照顾家中的老人或接送小孩上下学),以及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工作。
据悉,豆豆在高新站点接受康复训练1年之后,顺利通过就业评估,在今年初找到了工作,成了一名仓库管理员。李娟谈及在大安站点接受康复训练的儿子时表示:“她脸上笑容多了,看到这些正在发生的变化,我真的很开心。”刘芸也为儿子在这里交到新朋友而高兴,她表示今后自己会适当放手,慢慢让他独立生活。
据悉,为了帮助康复患者实现就业尽快融入社会,我市针对不同类型的人员实行带领就业、兼职就业、协助就业、自行就业等多种灵活就业方式,截至目前共对接再就业岗位20个,459人实现过渡就业。
据自贡市民政局社会福利科负责人介绍,在“扶老、助残、救孤、济困”福利公益金资助项目支持下,目前全市建设21个社区康复站点,占全市街道总数80%,提前并超额完成了省上规定“到2025年,80%以上的县(市、区)广泛开展精神障碍社区康复服务,60%以上的居家患者接受社区康复服务”的要求,形成了会所康复、同伴支持、就业广泛等扎根社区可持续服务的特色康复模式。
编辑:欧亚非
责任编辑:郑皓匀
编审:吴山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