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资中县在学习运用浙江“千万工程”经验的基础上,以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为抓手,突出乡村民居风貌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乡村产业融合发展等八项重点工作,2023年率先在银山、公民、陈家、双河4个目标镇试点实施。实施农村面貌改善行动以来,公民镇农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农村面貌展新颜,村民竖起大拇指
10月30日,记者在位于公民镇桂家桥村一处已完成改造的院落看到:宽敞平整的屋前院坝,就地取材的木栅栏“微菜园”“微花园”,碎石、废旧轮胎加固装点的参天黄葛树格外醒目……


家中青壮年常年在外务工,钟桂花老人和老伴相依相伴。自开展农村面貌改善行动以来,村里建议她把门前杂乱的偏杂房拆除,钟桂花起初不愿意:“我哪有精力弄这些?我的东西放哪里?拆了我去哪里上厕所?”
为做好小院改造工作,桂家桥村探索“党总支书记+小院+联户员”基层治理模式,将小院划分到村党员第一责任区,进行小院的前期改善和后期维护。
所有顾虑,最终在村“两委”的协助下消除。偏杂房在村干部的帮助下拆除,并在原地围建了一个“微菜园”,村里率先在地里种上的美人蕉娇艳欲滴,原先的外房旱厕改建为室内水厕,方便老人如厕。

看着越来越好的生活环境,在这里住了50多年的钟桂花感激不已:“感谢党委政府,现在的生活越来越安逸了!”钟桂花感受到村里日新月异的变化,尤其是今年开展农村面貌改善行动以来的巨大变化,她竖起的大拇指迟迟未放下。
探索务实工作法,乡风文明浸心间
今年以来,公民镇坚持党建引领,以农村面貌改善“八大行动”为抓手,对标对表“八比八看”,探索“1213”工作法——
党建引领,建好一个园区,探索“党建+农村面貌改善”新路子,发挥市星级现代农业园区引领示范作用。

树立标杆,围绕两个重心——以清风小院、狮山小院两个示范院落建设为重心,建设独具特色的公民镇农村面貌改善示范点,树立标杆,带动全域农村面貌改善。
辐射带动,规划一条环线,以四大特色产业为载体,结合基层党建、社会治理、人居环境改善等工作,规划布局具有公民(镇)特色的农村面貌改善环线。
突出重点,串联三条干道,以247国道、银楠路、五良融合环线为重点,突出主次、以线促面、渐次推进全镇农村面貌改善工作,建设宜居宜业和美新公民(镇)。
楠木寺社区的癞子寺大院一处临路陡坎,有树木、竹子、杂草,不管是路过的行人还是居民,总是“跟风”往陡坎上扔垃圾。“我们经常动员社区干部来清理垃圾,但隔一段时间又堆起了,根本清理不完。”社区党委书记林世璞告诉记者。
借助本次农村面貌改善行动,林世璞下决心彻底清理此处“垃圾场”。记者在现场看到,林世璞口中的“脏乱差”不见了,格桑花苗长势喜人;砍掉的树干,用来做成了木栅栏。
在社区干了10余年的林世璞,看着居民随着环境的改善不断提升精神面貌。挂在墙上的“乡风文明红黑榜”,红榜经常更新,黑榜始终空空如也。“大家自觉做到‘六净六顺’,公共区域也会主动打扫,垃圾统一放置进行回收。”看着这些变化,林世璞觉得工作越来越有干劲。
位于盘龙寺村的清风小院,地处省、县共建“五良”融合宜机化改造项目试点核心区,依托宜机化改造、规模化“代耕代种”,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大幅提升。村民自发改善小院环境,“微菜园”“微果园”“微花园”在这里成为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张贴在村民黎昌青家门口的农村面貌改善行动补贴政策一目了然,而他家圈围起来的崭新院坝正是本次行动的项目之一,院坝里干干净净,屋内也收拾得井井有条。
“以前大家的农具都是在门前到处放,现在都摆放得整整齐齐,自家的卫生也更注意了。”盘龙寺村党总支部书记向勇刚和林世璞有同样的感受,村民们的生活习惯正在逐渐改变,乡风文明的目标正在每家每户变得生动具体。
编辑:冉华阳
责任编辑:周馨钰
编审:喻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