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叫胡伟康,是一位90后,是胡氏泥塑第三代传承人和非遗申请人,我从小就崇拜英雄,有着浓厚的家乡情结。江姐是从家乡走出去的英雄,是盐都儿女的骄傲。今年是江姐牺牲74周年,我创作的泥塑作品“江竹筠”被江姐故里收藏,我想通过泥塑作品,把江姐的故事讲给更多人听。
记者:“你是学美术的吗?”
非遗传承人 胡伟康:“其实我不是(学美术的)”
草根出身的我,童年可不是个听话的孩子,在外打工的父母都是农民,看见有手艺的人都有一份不错的工作,于是让调皮的我趁早学门手艺,2006年16岁的我来到沿海城市,在工厂跟着叔叔学做泥塑。
非遗传承人 胡伟康:“刚开始学的时候有曾经想放弃过,因为泥塑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把它做好,手艺(泥塑)要不断的长进,不断的磨,越磨越高,一年差不多要10万块钱学费,各方面没有(条件)全职去学习,只能是有时间就去(广州美术学院)蹭课”
偷学技艺的同时,在外贸公司的打工经历,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有了更宽阔的创作空间。
非遗传承人 胡伟康:“外贸公司主要是针对英国市场,总部在英国,设计生产部就在深圳,主要是以那边(英国)的一些礼品,定制式的一些订单,(也是我)现在一些文创产品的开发设计来源灵感吧。”
随着我国全面复兴传统文化,2016年,我决心回乡创业,但是第一次创业就给我泼了一盆冷水。
非遗传承人 胡伟康:“当时回到成都做自己工作室的时候,其实当时手里只有1万块钱,当时铺了三个实体店,因为有几个样品铺实体店,三个实体店在几个月之内没有一个实体店把租金给挣(兑)回来,没有盈利,然后立马就撤了”
正当创业受挫徘徊不定时,互联网给了我机会。
一个偶然机会传了一个视频在网上,晚上12点我的手机就已经被打爆了,互联网订单爆火,加工商最多时达到了二十多家,每天忙着更新视频,吸引流量,吸引粉丝,跟加工商沟通,完全没有时间做自己的作品。非遗传承人 胡伟康:(这样)大概三到四年,当时(收入)非常可观,那是算我打工以来那几年挣得非常可观的。”
没有灵魂的作品,能走多远?我想沉淀下来,决心从商人回归到手艺人,在朋友们都不理解的情况下,我一意孤行,从成都回到自贡,开启自己“胡氏泥塑”的非遗传承之路。
非遗传承人 胡伟康:“我的泥塑作品一部分是来源于儿时的一些农村记忆,然后一部分是现在生活当中一些看到感触比较深的一些画面,或者是一些电影。”
我的泥塑作品不再局限于神话题材,而是在记录当下,画一些只有我自己看得懂的手稿,也用手机或相机拍下来,因为触动内心的东西很难忘记,全部都在脑子里。
非遗传承人 胡伟康:“每一根木头捆扎,都有它特别的用意,其实那一组图的话,四川轻化工大学那个(天车)是明清时候的一个采盐的一个工具,一个场景;自贡源远井盐藏品馆(作品)是一个东汉时期的采盐流程,两种是有区别的,是不同时期的采盐方式,我前前后后做了八个天车,最后一个天车我抱出去,前辈们看,哎,这个好像对了”
近几年,我走访自贡盐史专家,不断挖掘收集盐文化相关资料,从天车的高度到天车麻绳的揉搓,运用专业技法还原每一个细节,两年后我终于完成了作品。
非遗传承人 胡伟康:“2021年的时候,我就去申请,并且还申请通过了,对我来说很兴奋,就更加有责任去传承这个技艺。”
通过这几年的深耕发展,我把这一传统技艺带进了学校课堂,创作的作品也被大家认可喜欢,胡氏泥塑有了一定的知名度。现在我正在研究把软陶泥塑与土陶工艺结合,形成一种独特的泥塑作品,在传承非遗文化的过程中有了突破和创新。
非遗传承人 胡伟康:“我想未来有一座自己的泥塑馆,把我的一些感悟的,一些泥塑,想要传递出去的一些东西,通过泥塑捏出来。(陈列)在我的藏品馆里边,我是希望我个人向来参观的朋友介绍每一座泥塑(作品)后面的故事。”
一代又一代的技艺传承,让胡氏泥塑制作技艺仍然无限生机。在我心里,泥塑作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今天与未来,它是活生生的生活,也是家乡的颜色和美好的记忆,看着多姿多彩的泥塑作品,不仅仅是胡氏泥塑的专属,而是面向世界的中国色彩……
主创人员:
策划 刘爱华 余灵
撰稿 刘爱华
记者 张良轶 余灵
摄像 张良轶
制作 张良轶 李韵璐
编辑 刘爱华 陈祺
编辑:冉华阳
责任编辑:陈祺
编审:舒旭晖
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