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 天下 发现自贡 文化 健康 教育 商圈
搜索

【盐都“她力量”⑧】 龚倩:因为骨子里的热爱 她的人生和龚扇密不可分

2024-01-24 15:55 自贡网

0

分享

自贡网记者 刘晓丹 池莉 实习生 邹翰秋

“每天在家里和展厅之间两点一线,这样的生活我也丝毫不觉得枯燥”“从小看着爷爷和爸爸做龚扇,我对龚扇的热爱早已不知不觉地刻在了骨子里”……1月23日,记者来到位于自贡市图书馆旁的“百年龚扇”展厅,听龚扇编织技艺第五代传承人龚倩讲述她和“龚扇”的故事。聊天过程中,龚倩的眼里充满了高兴和自豪。

龚扇是自贡“小三绝”之一,而作为其技艺第五代传承人,龚倩已从事龚扇制作超过30年。如今的她,不仅继续躬耕于“龚扇”制作一线,还致力于促进“龚扇”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微信图片_20240124144232.jpg
寒来暑往 早已习惯与龚扇为伴
140余年前,龚倩的祖辈龚爵五编织出了第一把龚扇。从此,龚扇编织技艺代代相传。

龚倩从小对龚扇耳濡目染,五六岁就开始接触这门技艺。龚倩说,这么多年来,自己坚持过着简单又纯粹的生活,每天要么是在家和公司(展厅),要么是在家和竹编工艺厂之间往来。她说,平日里几乎没娱乐活动,也不会熬夜,因为熬夜就会影响第二天的编织工作。当记者问道:“这样会不会有些枯燥?”龚倩笑着说:“完全不会,本身龚扇的编织过程就要静得下心,耐得住寂寞。”在非遗传承和践行的路上,因为热爱,龚倩的人生早已和龚扇密不可分。

看着展厅里琳琅满目的龚扇艺术品,龚倩如数家珍地给记者介绍了龚扇的编织工艺、不同分类,编织的复杂、设计的难点……工作室里陈列着尺寸最大的工艺品是一件长约1.8米宽约1.5米、名为《山水》的龚扇屏风。龚倩骄傲地说,这件作品花费了她近两年的时间,画中碧山墨水间都凝结着她的心血。

守正创新 将龚扇艺术做“新”做“活”
在发扬龚扇编织技艺的路上,龚倩勇于抓住市场的机遇。

2000年,龚倩创办了自己的工厂。那段时间,龚倩一边制作龚扇,一边教导学徒,还要跑市场。每当困难的时候,龚倩想到自己身为龚氏后人,有责任和义务将龚扇编织技艺承传下去,便又充满了斗志。如今,工厂业务走上正轨,自贡“龚扇”也被更多人所熟知,龚倩仍坚持纯手工技艺,在竹丝间编织着她和员工们的匠心。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出现和艺术品的日新月异,龚扇编织技艺没有固步自封。近年来,龚倩积极开发与文创、旅游相关的龚扇新产品,如今的相关品类除了龚扇、龚扇屏风,还有软体竹编、龚扇首饰和具有自贡特色文创产品,代代相传的龚扇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微信图片_20240124144250.jpg
继往开来 从家族到社会传承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

有儿子之后,龚倩积极为孩子进行龚扇启蒙教育,在孩子五六岁时就开始让他接触龚扇最基础的编织方法。如今,龚倩的儿子在外地上高中,每当暑假回家,仍不忘坚持学习和练习龚扇编织技艺。龚倩的儿子总有一个疑问:“为什么别人都随父姓,自己却随母姓?”龚倩告诉儿子,这是为了提醒龚家后人有学习和传承龚扇的责任和义务。

不仅如此,采访中,龚倩还为记者介绍了老员工——周群英。她在工厂创业之初就跟随龚倩学习龚扇编织技艺,迄今已有20多年了。周群英27岁开始学习龚扇,其间还跟着龚倩参加了各类工艺品展览和比赛。周群英说,接触之后,龚倩毫无保留地向她传授龚扇编织技艺,自己也逐渐体会到龚扇的美妙和龚扇背后浓厚的乡土情。现在的周群英,已成为自贡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2018年度川渝乡村女能人。

为了让龚扇编织技艺更好地传承,龚倩和徒弟们坚持走出去,参与非遗进校园活动,把这门传统手艺带到中小学和高校的课堂。如今,根据学校安排的课程时间,龚倩每周都会去学校授课,还在图书馆等公共文化场所开设龚扇制作体验课程。

“做了手艺人,就不要想着大富大贵。一定要把龚扇传承下去,发扬光大。这既是祖训,也是你的责任。”龚倩说,这是父亲临终前的嘱托,更是这么多年每一个平淡日子里她对“龚扇”坚守的激励。“我想发挥我的最大能力,让龚扇编织技艺走到更多人的身边!”

微信图片_20240124151608.jpg
本文图片由受访者供图
人物小档案
2004年,龚倩被评为第五届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并于2008年被命名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龚扇”的代表性传承人。

龚倩坚守着龚扇技艺,有《红线盗盒》《洛神》《飞天》等20余件手工作品在世界手工艺创作大赛、中国-东盟博览会文化展、省工艺美术精品展中获奖,被省总工会、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命名为“四川工匠”。

编辑:郑鑫玉

责任编辑:郑皓匀

编审:吴山冠

相关新闻

Copyright © 2006-2024 WWW.ZGM.CN 自贡网 All Rights Reserved. 自贡日报社 主办

地址:四川省自贡市汇川路1240号自贡报业大楼 电话:0813-8220769 8220773 邮箱:webmaster@zgm.cn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51120190016 蜀ICP备11013724号 川公网安备51030002000105号

涉本网站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电话:0813-8220769 网络内容从业人员违法违规行为举报

涉未成年人投诉举报电话:0813-8220770 电子邮箱:wcn@zgm.cn | 涉互联网算法推荐专项举报渠道

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举报电话: 12377 | 涉本网站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813-8220770 | 涉企举报专区

食品安全投诉举报电话:0813-2988060 电子邮箱:zgsscjgjyj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