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贡网记者 周姝
当看到游客纷纷惊叹于这科技与传统“叠加”的独特魅力,海天文化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彩灯行业高级工艺美术师万松涛不禁感叹——两个月的反复推敲与修改都是值得的。

1969年,万松涛出生在我市一个教师家庭。对那个年代的制灯场景,万松涛记忆犹新。他的父亲是中学美术老师,每年临近春节,父亲都会被教委抽调去做灯。“学校抽调3个美术老师,和一些校办工厂的钳工、电工,大家集中在一起花一两个月打磨即将参展的彩灯。”
灯给了万松涛温暖的童年回忆,也让他对这个璀璨世界充满了向往。父亲手很巧,会给万松涛做“兔子灯”,纸糊的灯笼,用象棋打孔作为车轮,铁丝将其穿起来,兔子灯就可以在地上拖着走,“非常神气,别的小朋友都很羡慕。”
万松涛回忆,上世纪八十年代做灯,各个单位都会绞尽脑汁想拔得头筹。印象最深的是一个虎年春节前,他的父亲做了一只两三米高的大老虎彩灯。那时的工艺和现在不同,是用泥把老虎的形塑出来,然后套上玻璃钢,在玻璃钢上作画、粘皮毛,十几岁的万松涛给父亲打下手,画图纸、放样,从设计到制作都参与其中。
事实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全国不少城市都采用了由政府牵头搭台,各企事业单位制灯参展的办灯会模式,然而,少有城市像自贡一样将这种模式延续下来。

万松涛说,这与老工业城市的历史底蕴分不开。自贡的机械、电子、化工产业齐备,工厂培养了相当数量技术过硬的工人。这些工人不仅有娴熟的操作技能,也有强大的机械制作安装能力。
上世纪末,万松涛进入彩灯行业,从美工一步步做起。从业30多年,见证了自贡彩灯守正创新、走向行业顶尖的全过程。在他看来,让“万物皆可成灯”既是自贡彩灯成功的秘诀,也是中国彩灯的魅力所在。
“早期自贡彩灯用泥塑玻璃钢,后来学习扬州花灯、佛山花灯、台湾花灯用竹子捆扎,但这种做法保留时间不长,于是又独创性地改为铁丝焊接。”万松涛说,如今的自贡彩灯在工艺上博采众长,灯的边界在遥控、数控、声控等新技术的支持下不断扩大。在材质使用上也“没有天花板”,药瓶组成的麒麟灯、碗盘勺捆扎的瓷器灯、吹塑纸剪出的孔雀灯,这些来自日常生活、又完全出人意料的灯,一经亮相就引起轰动,成为自贡彩灯独有的特点。

有一年,万松涛在法国里昂做灯,法国友人为自贡彩灯的制作技艺所倾倒,但也善意地指出我们的彩灯在光和音乐表达方面的不足。
“国外有灯光节,以现代的装置雕塑,集音乐、美术等方式进行呈现。”万松涛说,“这是个互相学习的过程,我们和国外的灯光艺术家切磋交流,然后再把其引入国内的灯会。”
2015年,自贡与里昂签订彩灯文化交流合作框架协议,由两地艺术家共创彩灯艺术品到中国各城市巡展。2018年,海天与法国里昂现代灯光艺术家罗朗·布朗合力创作的现代创意灯光作品“希望泡泡”,在当年法国里昂灯光节上广受游客喜爱。对着这组灯吹气,灯组会随着吹气的力量而变化,力量越大,亮的泡泡就越多。

万松涛告诉记者,在国外亮起的自贡彩灯,不再满足于仅仅表现“中国龙”“熊猫”这类传统中国符号。2019年,迪拜市中心的一家主题公园以回归自然为主题举办灯展,万松涛和他的团队,利用环保材质、现代光源结合传统彩灯工艺制作出了一系列栩栩如生的动植物主题灯组,传递环保理念。
作为自贡彩灯传统制作工艺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万松涛深感彩灯传承之路是一条既充满挑战也蕴含能量的进取之路。“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顺势而为、大胆创新,才能让自贡彩灯的生命力更加长久。”
(本文配图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张才
责任编辑:陈继东
编审:舒旭晖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