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手持三寸薄镊,博弈于唇齿之间,致力于让患者“笑口常开”,为此她付出了无数努力。她数十年如一日忙碌在口腔门诊,没有惊心动魄的事迹,但她用匠人精神,在口腔这方寸之间,为患者精准解决难题。她是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口腔科主任、主任医师潘虹海,2023年“盐都百千万英才计划”优秀卫生人才,二十多年来以耐心、专心、责任心守护广大群众的口腔健康。

心灵手巧 助患者自信微笑
潘虹海常说,口腔医生需要有一种匠人精神,要手艺精细、特别有耐心。有时患者的依从性不够好,就更需要医生去耐心疏导。
两年前,一位母亲带着11岁小男孩求助潘虹海。患儿的牙齿排列非常不整齐,前突严重,嘴唇无法闭合,既影响孩子面容,打击孩子的自信心,又严重影响口腔功能。原来这位母亲曾四处求医,都因正畸难度太大而被医生拒绝治疗,后来辗转得知潘虹海的正畸技术高超,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他们带着孩子找到了潘虹海。
潘虹海仔细查看了患儿的牙齿情况,完善口腔检查,进行了专业的口腔结构分析,根据患者及家属的要求,她为患儿制定了详细的正畸方案。“难度很大,但是可以做。这个治疗过程很长,希望我们一起配合。”方案制定后,她告诉患儿母亲。
潘红海回忆,刚开始治疗的时候,孩子的依从性较低,经常将矫正器损坏,影响治疗效果。每隔一个多月,她就会检查患儿矫正的情况,不断改善矫正效果,和患儿耐心讲解、沟通,慢慢地孩子就十分配合。经过两年的定期跟踪治疗,小男孩突出的牙齿成功往内收,他拥有了一口排列整齐的牙齿,慢慢地露出了自信的笑容。“孩子就像换了一个人,面容变帅了,也自信开朗了。”小男孩的母亲开心地说。
精进不休 不断提升技术水平
随着医疗技术、口腔学科的迅速发展,工作后的潘虹海深感自身知识储备的不足,对患者高度的责任心鞭策她不断去学习、去提升。2008年,当口腔美学浪潮袭来,口腔正畸这个难点专业成为了热门专业,得到了更多人的关注,但这个领域的人才还十分缺乏。“口腔正畸这个亚专业,对医生的要求更高,从业者必须要有理论和技术上的系统学习,才能达到从业标准。”潘虹海想在口腔正畸领域学得更多、走得更远,凭着一股韧劲和冲劲,她果断选择了攻读西南医科大学口腔正畸专业的研究生,在读研三年间勤学苦练,在成为口腔正畸能手的路上稳步前行。
为了打磨手艺,提高技术水平,潘虹海2016年前往意大利萨萨里大学医院研修,加深自己对儿童牙齿早期矫正的认识,提升了自身对儿牙疾病的治疗能力。
2021年,潘虹海又前往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进修,对口腔种植及数字化诊疗进行了理论、实操的学习,对于最新的知识和诊疗技术有了更深的认识,回院后,她很快就推动了口腔数字化诊疗技术在口腔种植、修复领域的开展。
高标准要求自身的同时,潘虹海也对带教的学生十分严格。她强调,人体口腔空间狭小,医师在患者口腔的操作是不能有任何失误的,必须要具备娴熟的技术。她常年带着三四个学生,亲手指导示范操作,工作时也运用病例耐心讲解,不断鼓励、监督学生们加强学习。她表示,“学习是永无止境的,教学生的同时也是在促进自己的成长。”
重任在肩 越要振臂前行
“医生能救死扶伤,能切切实实地解决别人的痛苦,是对社会非常有用的职业。”谈起从医初衷,潘虹海笑着说。她的父母都是医生,受家庭影响,从医之梦从小在她心里萌芽生长。如今她从医已二十余年,一直将“发挥自身价值,让|患者满意”作为自己的工作准则,谈及自己的努力与付出,她总是说“这是我的工作、我的责任”。
2012年,市四医院汇东院区口腔科门诊启用,来院工作不足一年的潘虹海接到了一个高难度任务:单打独干,驻守新院区口腔科门诊,开拓科室业务。近一年的时间她既是口腔医师,又充当了口腔技护的角色。耐心细致、专业高效的服务得到众多患者的好评,为汇东口腔科积累了好口碑。随着医务人员、专业设备的增加,汇东院区口腔门诊业务量飞速增长。
担任科主任以来,潘虹海带领科室推动开展了隐形矫正、全口吸附性义齿、口腔种植手术导板、血液衍生物在口腔中的应用、口腔激光治疗、口腔3D打印等新技术。支持科室青年人才去国内外知名医院培训进修,加强亚专业发展,全方面推动科室诊疗水平的提升。对于独立恢复的颌面外科病房,面临口腔专科医护人员培育、病房运营等科室发展难题,她团结全科人员,梳理病房运营难点、完善规章制度、优化绩效分配方案,加强科间协作,将门诊和病房拧成一股绳,克服种种困难,促进颌面外科的发展。
2021年,市四医院口腔科在全市率先立项市级重点专科,迎来了口腔学科建设的新突破。谈及南湖总院的建设对科室发展的意义,潘虹海表示,这是科室发展新的挑战和机遇,希望科室能够团结一致,奋发前行,越来越强,为更多患者带去福音,让更多患者“笑口常开”。(周燕)
编辑:李钰华
责任编辑:余凤
编审:吴山冠
0